军民融合筑牢“钢铁长城”

来源:厦门日报责任编辑:张曦晛2015-09-29 17:30

文化融合 打造寓军于民的文化名城

有这样一个难题困扰着驻厦部队:基层文艺骨干水平不高,不能较好地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厦门市探索建立了军民文化融合机制,走寓军于民的文化建设发展路子。

小白鹭文化艺术中心是厦门市知名的文艺演出机构,被驻厦部队官兵视为“编外演出队”。他们常年创作军旅题材的艺术作品,每年组织文艺人员上高山、下海岛到军营慰问演出80余场次。市科技馆、海洋馆、工业园等单位也组织官兵到场馆参观。

与优秀文化进军营相对应的是军营文化走出去。在厦门,有一支英雄部队——“鼓浪屿好八连”,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好八连”官兵都会深入社区宣讲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分析时事热点,把国防文化传播到群众之中。

我市旅游部门在景点引入军事元素,建成“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胡里山炮台、烈士陵园等一批军事文化景点。在“英雄小八路”纪念馆、中国少先队队歌纪念馆等景点融入革命历史……

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国防教育视为军民文化融合的重要窗口,成立由50多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市国防教育协会;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带头参加清明祭扫、纪念日悼念和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活动;市委讲师团定期深入社区、街道、部队宣讲国防知识,市国教办定期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等。

机制融合 构建融合共建的制度机制

坚持平战结合,将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是厦门市城市建设发展不变的思路。为此,厦门探索构建了“三大机制”:

构建交通立体配套机制。近年来,厦门市累计投入150多亿元,建成翔安隧道、环岛干道、集美大桥等一大批平战结合工程,构建了以海港、空港、高铁、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战时交通枢纽,其中专门修建的战备道路就有15条、军民两用国道省道4条,专门对厦门国际旅游码头进港航道进行改造,由原宽距250米拓宽到300米,确保战时大型装备快速机动。

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厦门市整合军地已有信息资源,将道路交通、气象预报预警、卫星云图等观测数据引入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系统,建立海上目标联合查证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军地联合管海能力。

构建物资通用保障机制。健全完善重要军用物资预征预储机制,联合45家15类应急物资动员储备企业,建立支前物资储备数据库,形成实时调控、到点到位的支前保障模式。

人才融合 探索军地共育的培养模式

厦门每年接收军转干部数量占全省9个地级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师团职转业干部占全省总量的近一半。厦门把妥善安置军转干部视为稳定军心士气、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政治任务,对安置岗位和程序一律公开,把干部转业视为在厦转岗,想方设法让转业干部人岗相配、人尽其才,在建设“美丽厦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部队培养的人才用足用好的同时,厦门市还坚持人才培养突出国防建设的需求,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建立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协作区,在2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智力拥军,为部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上万人;他们建立9类科技拥军“专家库”、8个科技拥军基地,为部队提供科技服务5000多人次,协助部队取得200余项科技攻关成果。

驻厦部队官兵享受着特区丰厚的教育资源,厦门大学等高校把远程教育的课堂开进军营,官兵们足不出户便能通过视频聆听专家学者的精品课;军地各部门为部队官兵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开辟绿色通道;邀请高校教授走进军营开展“周六特区军营讲堂”系列活动……一系列军地共育人才的新模式不断提高驻军官兵科学文化素质,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本报记者 蔡镇金 通讯员 陈新忠 高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