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诘问:人民军队和军人的荣誉地位岂容诋毁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李秋群责任编辑:牛晨斐2015-03-18 15:24

今年1月22日,《南方都市报》B14版“大放绝词”栏目刊登了署名为史杰鹏的《军人只是一种职业》一文,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议论。

其实,“军人是不是一种职业”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在这个经常要填写各种表格的年代,如果军人不是一种职业,那么军人填表时职业一栏写什么?难道写“无业游民”么?

当然,史先生要说的也不是这个问题——作为北师大的副教授,史先生恐怕还没这么无聊。其实,文章标题真正的要害是那个“只”字,引爆热议的也是那个“只”字。史先生不愧为研究古籍与传统文化的“专家”,这春秋笔法是用得真“妙”。

仔细读来,史先生这篇800余字的短文内涵十分丰富。梳理一下,其大致的观点有:社会上对军队以及军人的感情以及积极评价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军人的美好宣传;军人并不创造人类文明,军队更多的是摧毁文明;在专制国家,军队的行动有时全凭独裁者一人喜好,对普通百姓来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就创造人类文明的价值来衡量,一个将军并不比一个歌手更有贡献;在民主国家,能否遇上战争、是否成为英雄全凭运气,在专制国家,士兵大多时候是炮灰,谈不上英雄;把军人看得高人一等,是部分受了文化传统的毒害。

本文无意去分析史先生这篇短文的逻辑,因为既经不起分析,也不值得去分析,比如“我国传统,自商鞅以来,打仗就是为了分田宅,获爵位,论功行赏,所以军人总以为自己是统治者,应该得到光荣待遇”这一句,要用什么样的逻辑推敲才能使这句话成立?

真正值得分析的是这篇文章的立场和指向,也就是他到底想说什么,客观上又说了什么。虽然他以“在我眼中,军人也只是普通人,不管多高军衔,并不比其他人更尊贵”来作为全文的结尾,他“眼中”的事情,别人貌似无权干涉太多,但既然在公共平台上发表出来,那么就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事情了。

如果把史先生这篇文章也比作“投枪”和“匕首”,那么这个“投枪”和“匕首”对准的是谁,确实有作一番研究的必要。

分析这篇文章的指向,还得作一番背景考证。没有背景的映衬和比对,要想准确把握任何事情都是相当困难的。那么,这篇文章值得关注的背景是什么呢?

一是这篇文章写作的直接诱因,就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与歌手姚贝娜的去世引发的多重舆情关注。一个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共和国上将辞世,网络世界对此反应相对平淡,还比不上对歌手姚贝娜辞世的关注。因而,杨锦麟先生等表达了一点不公的感慨,一众网友对此有赞有弹。而史先生的观点显然是“众生平等”,上将也是人,英雄也是人,没啥值得缅怀追忆的。

二是近年来涉及军队的网上舆论氛围。这里面主要的看点有两个:一个是一些所谓的学者和军迷对军史的刻意歪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对人民军队的历史进行着各种抹黑。比如,一方面用阵亡数据来夸大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而否定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敌后武装的贡献,另一方面又用阵亡数据来否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功绩。伴随着这些论调的是质疑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先烈事迹真实性的种种奇谈怪论,以及炒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不实军史的各种闹剧。

第二个看点是对准人民军队的各种攻击。比如,知名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贬损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烈士毛岸英,于建嵘发起的“军车随手拍”引发的对军人军车的恶意围观和攻击,还有每当军队参与抢险救灾,总是伴随着李承鹏们对军队行动的各种歪曲。“@南都深度”更是厚颜无耻地说,“如果解放军算是共党的,那人民也应可另组军队,干死丫的”。

如果把史先生的这篇文章置于这个大背景下来考量,那就真是意味深长了。下面,针对史先生的诸多观点,笔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