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高端人才方阵 推动军事科技创新

——被国家评为优秀等级的部分军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掠影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董泽 丁银钟 王修来 蔡拓闻等责任编辑:陈丽娜
2016-04-21 08:30

    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作战训练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实践,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为汇聚领军人才的“聚宝盆”,孕育创新先锋的“孵化器”,支撑科研攻关的“桥头堡”,有力推动了国防语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该站突出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指导博士后贴近军队使命任务开展研究,实现课题项目与战场无缝链接。注重把厚实的学科积淀作为流动站的支撑,择优选聘30余名合作导师,构建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引导国防语言与军事情报、国际政治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要求进站博士后在选题上突出军事应用价值,积极引导博士后加强战略对手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为一线部队作战训练服务。

    近年来,该站10余个博士后研究项目在部队实战化训练应用方面成功落地,并培养出一批国防语言高层次人才,2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走上国防语言教学研究、军事外交等重要岗位,先后有9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5人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等。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优化培养机制建设创新团队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中心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一流平台,拥有以2名院士领衔、一批领军人才为后备的高水平人才梯队,为流动站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力量。申获科研项目200余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多年来,该院党委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人心,使博士后研究人员牢固树立强军报国、追求卓越、保障打赢的坚定信念。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吸引、培养和锻造人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制定了严格的在站管理和进出站、中期考核规定,形成了进站质量高、在站考核严、出站成果丰硕的良好局面。王德文研究员培养的博士后陈肖华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事故医学救援专家组专家,吴祖泽院士培养的博士后杨晓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和“973”首席科学家。沈倍奋院士培养的博士后耿晶在2014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中,参与完成了重组抗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联合注射液(MIL77)抗体药物的研制,填补了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空白。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学管理造就一流人才群体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招收25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获国家级科研项目91个,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正规化建设水平。该站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博士后人员的招收、待遇、站籍管理、基金管理、出站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明确。

    严格监督考评,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在博士后带教过程中,坚持周有汇报、月有讲评、季有学术交流、年有考核,使带教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进站一年后,由导师组织有关专家听取博士后工作汇报,对入站一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研究进度进行审查,帮助解决有关难题,进一步理清科研思路。

    突出服务管理,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优秀人才招收上,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吸引了一批优秀年轻人才。神经外科一名博士后系留德博士,擅长术中核磁技术,该院得知其有到总医院做博士后研究的意愿后,便想方设法帮其协调,最终将这名杰出人才吸收为流动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