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战友还好吗?(附离队报到指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邵薇 等责任编辑:袁帆
2017-11-22 10:03

南方的冬天总是比北方来得晚一些。11月初,当记者走进复旦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探访正在这两所高校进行专项培训的部分2016年度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时,能分明感到阵阵暖意。这暖意不仅来自南方阳光下润泽的空气,还来自正努力“充电”的军转干部心头。请关注《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军转战友,你在高校还好吗

——“探营”上海、南京进高校专项培训的2016年度军转干部

■解放军报记者 邵 薇 中国国防报记者 姜 馨 丁绍学

图①:参训军转学员与复旦大学老师合影。图②:参训军转学员在南京师范大学上课。 制图:方 汉

南方的冬天总是比北方来得晚一些。11月初,当记者走进复旦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探访正在这两所高校进行专项培训的部分2016年度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时,能分明感到阵阵暖意。这暖意不仅来自南方阳光下润泽的空气,还来自正努力“充电”的军转干部心头。

— 暖心 —

扶上马,送一程

军转干部徐海东的母亲70多岁了。得知儿子转业后进入大学学习,老人从家乡安徽金寨打来电话反复叮咛:“儿子你要好好学习,感谢共产党,感谢军队。”这位曾服役23年的空军军官告诉记者,虽然母亲没有文化,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曾经,进入复旦是梦想,如今,进入了梦想中的复旦,他在倍感幸运的同时,发自内心感谢这项好政策。

其实,早在2016年5月,有心人就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中发[2016]13号文件)中,发现了这样一段崭新的内容:“探索开展军队转业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定岗定位后,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和接收单位可根据岗位需要和本人实际情况,将专业不对口的军队转业干部送到高等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带薪脱产教育培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工作能力。”随即,一些知情人士了解到,经过半年多广泛深入细致的调研论证,2017年1月,《关于探索开展军队转业干部进高等学校专项培训的指导意见》(国转联[2017]1号文件)出台, 13号文件精神“落地开花”,进入落实阶段。

各地紧锣密鼓筹备,很快,早春的花结出秋天的果。9月、10月开学季,上海、陕西、江苏等省市的一些高校校园里,出现了一群“老兵”学员——军转干部为期一年的专项培训在部分省市陆续拉开序幕,参训人数近2500名。这些军转干部均是上一年度已定岗定位、专业不对口的计划分配干部,参训人选、培训专业和方向由接收单位根据岗位需要和本人意愿提出,报当地军转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后审核确定。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好时机,这项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的出台,说明党、国家和军队记挂着我们军转干部,大家心里感到很温暖。”2016年转业的正团职干部范其兵,正在南京师范大学秘书学专业学习,他说,得知他有机会进高校培训,往年转业的战友们都很羡慕。

“1号文件的‘1’,既表示重视,也表明创新。”上海市军转办负责人介绍,“为落实国转联[2017]1号文件,5月上旬,上海市军地6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探索开展上海市军队转业干部进高等学校专项培训的通知》(沪转联[2017]1号文件)。两级‘1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中央到地方对军转干部的关心爱护,也表明军转安置工作从‘重安置’向‘重培训’、从‘扶上马’到‘送一程’的转型。”

“这项探索带有方向性,是中央着眼妥善安置军转干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我们相信,伴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推进,军地将合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退役军官人才培养之路。”全军转业办负责人说。

— 齐心 —

下一盘棋,拧一股绳

一个人第一次吃螃蟹,重在勇气;一群人第一次吃螃蟹,重在协力。

当记者拿到2017年9月印制的《复旦大学军队转业干部进高等学校专项培训课程方案》时,A4左右大小、167页的厚度让这本册子掂起来颇有些重量。打开翻看,42名进入复旦大学培训军转干部的课程安排,以“一人一方案”的表格方式清晰呈现。

以转业至上海市长宁区政府程家桥街道办事处的学员周玉祥为例,专属他个人的培训课程方案以岗位需要为主、拓展视野为辅,共3个页码。表格显示,他所选专业为:公共管理;入学所带问题与补短板需求分别为:如何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规范化、自治化、法制化水平,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依法行政知识;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与研究方法、第二课堂、实训实习和结业论文;课程内容包括:1门定制课程《公共管理创新与公共危机管理》,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导论等8门本科生课程,危机管理、社区研究等2门研究生课程。同时,承训高校为他指定专业导师、接收单位为他指定实训导师各一名。

周玉祥只是42分之一。为了体现培训融入式、个性化的特点,对于每名学员课程方案的拟定,复旦大学均会同军转安置部门和接收单位,反复酝酿、遴选和调整。42名学员的课程设置跨专业、跨年级、跨学历层次,涉及270多门次本科生课程和40多门次硕士研究生课程。复旦大学军转干部培训工作具体负责人之一、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辉介绍,尽管过程复杂、工作繁重,但全校上下通力配合,力求想细做实、精益求精。

据了解,按照中央精神,各地军转和教育主管部门在确定承训高校时,非常注重综合实力排名、教育资源质量,遴选的都是当地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高校。采访中,沪苏两地军转部门领导告诉记者,作为此次培训的承训单位,接收军转干部的高校都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欣然接受培训任务,精心组织教学实施。

“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的做法起源于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军区转业办主任吴广晶介绍,为有效缓解军转干部素质结构、工作经历与岗位任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自2006年起,徐州市开始探索这一做法,至今已积累10年的宝贵经验,为军转干部由军事人才向经济建设人才转变开辟了重要路径。“推动军队转业干部转型发展,是进高校培训的主要目标,专项培训既关注军转干部的职业转型,也关注军转干部的长远发展。”江苏省军转办调研员居志群告诉记者。

— 潜心 —

要不就不学,要学就学好

2017年10月15日,国庆长假过后一周,为了表示对疏于联系的朋友们的歉意,进入复旦大学培训不久的方志斌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望朋友们见谅,这个年龄的学习是较难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的,近一年的时间联系会减少,还望理解!谢谢!”文字下的配图,都是他听课或阅读时勾画、批注的教材书籍,领域各异、密密麻麻。

这位47岁、军龄28年的副师职转业军官,经常课后走上讲台帮老师擦黑板,引来同班大学生的好奇注目。“这就是军人吧,特质很难改变。”作为复旦参训军转干部班的班长,他介绍说,“我们这些参训学员都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而且身上都有军人那股不服输的精神,要不就不学,要学就学好。”

11月3日,透过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学海楼419教室的玻璃窗,记者看到讲台上老师正在讲授“网络和新媒体”课程,教室后排有几张明显年长的面孔正凝神听讲,他们是正在新闻学专业进行培训的江苏省军转干部。

走出课堂,转业到江苏省粮食局机关党委的程英迅感到收获颇丰,她在单位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负责党委新闻的内网发布,如何让这些新闻更富思想性、更具可读性,她说刚刚课上老师讲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技巧给她很大启发。和程英迅一起走出教室的学员王指财,手里拿着一本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微行大义——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益变革与实践》。转业到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的他,希望在这本书上找到媒体与公益的交叉点、共赢点。

除了收获与岗位相关、专业对口的知识外,高校开放的教学理念、浓郁的求知氛围、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军转干部学员带来观念的刷新、思维的开拓和素养的提升——

学员邵继培说,学习过程可以用“起步难、过程艰、收获丰”来概括,课堂上“全程烧脑”的体验,很辛苦也很享受。学员曹登峰说,高校里上课过程的互动性体验前所未有,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老师抛砖引玉、开放包容,不仅“传道”,而且教大家去“寻道”。学员胡晓中说,学校经常开设的名师名家讲座,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和途径,一个讲座常常能打开一扇知识的窗,给人良多启发。学员陈仲翰说,对军转干部而言,高校培训期也是人生的缓冲期。原本,从军到民到学生的角色转换,很容易迷茫或随波逐流,但文化的熏陶、修养的提升,能增添更好把握人生方向、追求人生价值的定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