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战友还好吗?(附离队报到指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邵薇 等责任编辑:袁帆
2017-11-22 10:03

捐资93.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89名,保留2156封受助学生来信——

“咱不哭,咱们今天就上学”

■黄斌

黄斌和妻子一起阅读学生来信。赵琼

人物小传

黄斌,山东牟平人,1925年2月出生,1944年9月入伍,1945年4月入党,先后参加过解放烟台、渡江等战役战斗,1982年10月离休,曾被表彰为“中国首届百位慈善大使”“全军先进离休干部”“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等。

前些日子,我资助的盘金秀、周永琴两个孩子相继来信讲述学习情况,可因为忙着搬家,我和老伴直到这两天才抽出时间回信。看到老伴把回信送到收发室,我心里才踏实下来。

光阴荏苒。一转眼,我的捐资助学之路已走过25个年头,从当年四处奔走、亲自回信,到如今坐轮椅关注、请老伴代劳,真是岁月不饶人。

我1925年出生在山东牟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倾全力只供我上了两年学。我14岁就到大连码头卖苦力,吃尽了上不起学的苦。

1992年,当我看到有关希望工程的宣传,那双失学女童的大眼睛勾起我的回忆。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一点资助,孩子的命运也许就会改写,疾苦的家庭也许就能点亮希望之光——我和老伴商量后决定,向希望工程捐款。通过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我与浙江省景宁县5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捐资助学之路就这样起步。

上世纪50年代,我曾在驻扎于浙江省苍南县的103师309团政治处任组织股长两年。那里群山连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少孩子早早辍学。1993年秋季开学,我重返苍南县山区。在畲族乡杨寨沟小学,我正碰上一个小男孩在教室里哭泣。老师告诉我,这孩子的父亲早年病逝,家里无力供他上学,他跟着同村的小伙伴来到教室,老师没给他发新书,他急哭了。我强忍眼泪抱起孩子对他说:“咱不哭,咱们今天就上学。”孩子紧紧搂着我,不肯松手。那次苍南之行,我结对资助了8名贫困学生。

返回途中,我和老伴商量,宁可自己生活节俭一点,也要资助更多的孩子。我们定下目标,此生要帮助500名孩子完成学业。目前,我们资助了289名,后面的路还很长。

看我总是对捐资助学津津乐道,一些老同事、老战友也想加入其中,他们有的认为助学就是给点钱的事,我跟他们说,其实,比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

这些贫困的孩子既有自立自强的一面,也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因此,每资助一名孩子,我都要和他们保持通信联系,鼓励他们立志成才,询问他们学习生活情况,他们也常敞开心扉与我交谈。我珍藏着2156封受助学生的来信,每个信封上都标记着“某年某月某日收,某月某日回”。20多年来,我每次给孩子们写信,都会随信夹一张邮票,方便他们回信。

这些年,我累计捐助93.8万元。我有3个子女,大儿子收入稍好些,小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女儿下岗后靠低保金生活。我常对他们说,钱留给你们,是对生活的改善,但留给失学的孩子,却可能是命运的改变。子女们对我和老伴的助学行动毫无怨言,105名大学生、27名研究生的“助学成绩单”,也包含着他们的大爱和支持。谢谢他们!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罗正然、通讯员王志雄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