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拿云之志,勇立山巅我为峰

来源:前卫报作者:李胜强 李连军 本报记者 罗茂夫 李德忠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5-08-15 15:19

砺拿云之志,勇立山巅我为峰

●特约记者 李胜强 李连军 本报记者 罗茂夫 李德忠

这是一簇簇令人眼花缭乱的“剑花”:

2010年5月,西北戈壁,12枚火箭弹穿过干热的大漠风沙,全部倾泻在目标上,弹无虚发。

2011年10月,某濒海训练场,数门火箭炮首次依托三军联合指挥系统,对茫茫大海上的移动靶船进行齐射,准确覆盖目标。

2012年8月,中原腹地,远火营整建制利用高速公路,以最大时速、昼夜连续实施远程机动,昼夜连贯射击,全部命中。

2014年5月,某高原地区,远火营在高寒、缺氧、低压的恶劣环境下,火箭弹呼啸而出,无一脱靶……

远火,这柄被官兵称为“绝世好剑”的军之利器,在短短6年时间里,被远火营的官兵们舞得虎虎生风、出神入化:从中原腹地到西北戈壁,从单装发射到战术协同,从整建制出征到三军联合,从模拟弹到特种弹、从白天行动到夜间作战……

一次次盘马弯弓,一次次硝烟洗礼,远火营打出了中国陆军新型炮兵的八面威风……

6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并不算长,但对远火营的官兵来说,印刻在他们锤炼制胜利剑铿锵步履深处的记忆,实在太多太多。

“远火,远火,真叫人上火!”2009年3月,远火营第一批装备到位,官兵急不可耐地想上去“体验”一下。可信息化装备不是傻瓜相机,它是植入了信息基因的“现代化战神”,这些曾驾驭传统火炮驰骋疆场的官兵们,一下遇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密密麻麻的按钮、符号,专家嘴里一连串的随动控制、弹道解算、泛函系数、装定参数等专业术语,官兵们像鸭子听雷一样,呆了。

第一次收炮作业时,炮身怎么也回不到原位,红色报警灯“呜呜”响着不断闪烁。官兵们吓得够呛,以为是把装备搞坏了。询问厂家,才知道是因为输错了一个参数。厂家还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要小心,一旦操作违规,轻则线路烧断、设备损坏,重则装备瘫痪、系统崩溃……

那段日子,改制换装的体面风光全被抛在了脑后,每名官兵都在经受素质转型的剧烈阵痛,新一代“战争之神”注定要在阵痛中浴火重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