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实战硝烟,碧海大漠铸铁拳

来源:前卫报作者:李胜强 本报记者 罗茂夫 李德忠责任编辑:军网编辑
2015-08-15 15:19

2012年5月,远火营组织营协同训练。组训的轩营长隐隐感觉有点不太对劲:近几次的训练速度和往常相比,竟然快了近半个小时。

拿起望远镜,轩营长很快就发现了“猫腻”:有些炮长没有拿着药温传感器去测量弹药实际温度,而是把天气温度上报过来;二炮的火控手余毅恒进入仪器舱后,径直跑到操瞄踏板上进行抬炮,仅此两项至少快了10分钟。

拔出萝卜带出泥。轩营长还发现:不少炮班只练容易装填的下排管,对难度较大的上排管则“有意忽略”了。

“训练场上弄虚作假,战场上肯定会吃亏。平时不过硬,战时怎么打得赢?!”轩营长“发飙”了,并在全营对训风、演风不实的细节问题进行查纠、梳理,并鼓励各连结合战场实际,对传统训练模式进行大胆改革。

炮二连火控手干加龙跑完一趟10米×5往返跑结束,连长赵应利就把弹道解算的试题,往气喘吁吁的他手里一塞:“弹道解算,计时开始”!干加龙只好飞身窜进仪器舱,打开试题一看:初始条件全部重置了,装药质量、起飞质量、开舱高度这几个平时默认的参数都得重新输入……

为了练成毫厘不差的弹药吊运硬功,运弹手张巍自创了“蛛网吊弹”法,像狙击手的枪口放个弹壳一样,每次在教练弹上放几块小石子,绕过密集的红线,把教练弹最终稳稳放在一字竖排的红砖上……

种种瞄准实战“靶心”的努力,让远火营的官兵对任何突发状况都有了心理准备,这让他们在一次次接近实战的挑战中,突破消极保安全的桎梏,不断促进着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的跃升!

2013年6月,远火营进驻西北大漠准备实弹发射。上午8时,炮车全部占领发射阵地,各项作业有条不紊地展开。正当准备80秒倒数时,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雨天实弹射击,炮管尾部的点火触头容易进水,极易出现哑弹留膛的险情,出了问题我们可不负责。”随队保障的厂家技术员找到轩营长,建议更改发射计划,等雨过之后再进行实弹射击。

“战场天候不可预测更不容选择,敌人不会等天晴才发起进攻。”官兵们也认为,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复杂天候下的练兵机会。

经过集思广益,他们采取在触点外包裹一层保鲜膜的防水措施,因为在点火触点瞬间,产生的高温可以烧穿保鲜膜完成点火。

“发射!”收到指令后,各炮长果断按下点火按钮,霎时间多炮齐射,打破了天空的平静。看到无人机实时传回来的炮弹发发命中目标的图像,厂家高工不禁感慨:“你们关键时刻敢于‘亮剑’的这种胆识真让人钦佩!”

但是,远火营官兵们心里明白:残酷的未来战场,需要远火营官兵的这种胆魄,但更需要他们对“对接战场”锲而不舍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远火作为体系化的武器系统,只有融入更开放、更宽广的信息平台,才能获得更坚实、更立体的体系支撑。”列装之初,远火营官兵敏锐地意识到,在讲究体系制胜的现代战场,必须把远火嵌入到各个层级的体系里。于是,远火营官兵不等不靠,开始构建远火的“战斗力体系”。

在上级的帮助指导下,他们同13家科研院所联合论证远火与一体化指挥平台交互链接的基本架构,历时243天,先后20余次修改技术方案,为远火加装部分通信设备,实现了远火指挥信息系统与一体化指挥平台网络互联。如今,集团军指挥所可以联通到任意炮位,将军可以直接指挥到每名炮长。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早有准备的人。2011年10月,远火营参加三军联合作战演练。他们利用远火系统与一体化指挥平台交链成果,让远火武器系统无缝融入三军联合作战体系,让海空军的情报成功地直接抵达陆军一个火力单元!

碧海蓝天,厉兵秣马。随着命令下达,数发火箭弹呼啸而出,全部覆盖海上目标,受到总部、军区首长的好评。

敢于攻坚破难,敢涉深海擒蛟龙。远火官兵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距离实战的差距还很大,战斗力“保鲜期”很短,今天如果没有超越自己的勇气,明天将会被战场淘汰。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向着一个又一个高地,发起了冲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