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札记:新闻靠“抢”记者靠“拼”

来源:中国记协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3-11 10:32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王丕屹:

新闻靠“抢” 记者靠“拼”

外交部长王毅3月8日上午循例出席人大记者会,各路记者迎着朝霞把“抢功”发挥得淋漓尽致。

抢位子。发布会10时开始,大多记者7时多出发,进了人大新闻中心大院先抢车位。一般情况下,车辆都要围着新闻中心大楼转上几圈,才能找到车位。我8时半进大院,很多记者的车已经停好了。我转了3圈,终于找到车位。冲进发布厅已是9时,提前一个小时只抢了个第四排。本子、报纸、围巾都被记者用来占座了,占好座的记者大多在走廊聊天。

抢拍照。先来的摄影记者在后排正中支起三角架,架起照相机,后来者只能向两边找位置。记者会除了按常规可以拍摄主席台外,王毅部长从通道走上主席台的几秒钟也是摄影记者要抢拍的“动态图”。记者们提前10分钟就在通道的栏线外等候,很多记者时时提示同行“胳膊不能伸到线内”,生怕镜头被遮挡。王毅部长步履匆匆,几秒钟便上了主席台。能拍到动态照片的记者绝对是设备技术均为超一流。

抢提问。王毅外长在记者会现场共回答了中外记者和网友的19个问题,中国记者、外国记者交替提问。500多位记者参会,提问比例真是低。连续两年参加外长记者会,我已经33次举手无功而返了。大多数记者与我一样,都是从第一个问题举手到最后一个问题,也没能抢到话筒。有女记者大喊:“妇女节,就请男记者不要提问了!”男记者更拼,充耳不闻。

中央电台记者洛佳莹:

飘荡在“部长通道”上空的记者声音

人大代表入场时,会有部长在“部长通道”停留,众多媒体同行纷纷守在这里,期待与部长们近距离接触。

当农业部长韩长赋正经过,我赶紧挤进人群。这时候一个声音吸引了我,也引来众多侧目:

“农民进城了,农村怎么办?”

韩部长并没有回答,但这个问题也是我想问的,因为此前在采访一位山西代表时,他刚好与我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次,再一次……这问题就像回响一样飘荡在“部长通道”上空,但它却不轻巧,反而显得那么沉重。提问者几乎用了全部力气喊出来。

转头回顾四周,小小的一块采访场地几乎围满了记者,大家都高高举着采访机,尽量想往前再伸一点。除了高声呼喊,有的记者还频频挥手试图吸引注意……一位女记者因为声音小没有优势奋力挤到最核心、距离部长最近的位置,但那个位置已经越线了,她只能蹲下来提问。虽然她的声音极小,但部长还是侧着头仔细听,那一瞬间仿佛这块小区域所有的背景声响都凝滞了。

等到她问完,百折不挠的声音再次响起:“农民进城了,农村怎么办?”

这位记者又在部长回答间隙再次提问,这次很幸运,部长最终回答了这个问题。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记者是我的同行,也是我的同事,是同我一起来采访的记者曾卫。是因为那样近乎歇斯底里的声音,真的让我没有一点点防备……

我想,在“部长通道”上,记者们的声音何尝不是一种“风景”呢?走出大会堂,已是艳阳高照。明晃的阳光,已把天空的蓝散得更远。

(本文根据中央电台、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相关报道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