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时期,如何把人防所具有的战备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一项新的时代课题。
“十二五”以来,全国人防战线贯彻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方针,围绕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使命任务,在抓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人防建设迈出新步伐
去年9月,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防空袭综合演练在赣闽两省拉开帷幕。
这次全国人防信息化集训,是建国以来全国人防系统组织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集训活动,主题便是加速推进人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以来,为提升防空及应急救灾能力,人防系统的步子迈得很大——
2011年5月,国家人防办首次组织全国省级人防办主任集中研讨战法训法;
今年9月26日至27日,我国首次信息化条件下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的人防演练在天津举行;
不久前,国家人防办在京集训来自全国近50个人防重点城市的政府分管领导;
……
步伐坚实,足音铿锵。伴随着国家、军队信息化进程,人防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就。据统计,我国联通省市的人防信息基础网络初步形成,80%以上省区市建成区域光纤通信网;预警报知系统不断完善,城市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5%以上;防护工程面积大幅增加。
专家反映,在信息攻防较量剧烈的今天,我国交通、通信、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的网电防护比较薄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防军政共同领导体制优势,关联政府和军队特性,应当而且有条件担负起这方面的职能任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据了解,国家人防办将着眼有效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空袭,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向主动防护、精确防护和体系防护转变,力促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与民生靠得越加紧密
人防有“两场”,战场和市场。在和平年代,人防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国家人防坚持把推进人防建设管理转到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综合运用上来,把人防行政职能转到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人防与民生靠得越加紧密。
以湖南省为例,截至目前,该省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率已达到70.1%,创造就业岗位27.78万个,拉动社会投资上百亿元。经过人防部门创造性的设计,结合人防工程建设的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已成为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现代“城市综合征”日益加剧。
有专家表示,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是从人防工程建设开始的,这些战时用来防空袭的人防工程,平时则用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
比如,目前北京市地下人防工程80%以上平时用于服务保障民生;重庆、杭州等地结合人防教育,每年夏季开放人防工程,供市民避暑纳凉等。
创新机制促融合发展
“十二五”以来,国家人防办加大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协调力度,坚持平战结合,把人防建设发展途径转到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上来,把人防资源开发利用转到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上来,走出了一条人防事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把社会力量注入人防建设。2011年以来,国家人防办先后在沈阳、哈尔滨、南昌等城市开展人防工程开发权市场交易试点工作,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人防工程建设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宽人防建设投融资渠道。人防工程建设呈现新面貌。
2012年初,一份《关于构建人民防空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产学研用管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的意见》下发。在国家人防办的大力倡导下,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人防企业和各地人防部门逐步开展协同创新实践,以“重要目标抗精确打击伪装与防护技术创新联盟”为代表的一批专业联盟和创新中心相继成立,产学研各方共建研发基地,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国家人防办开发的战备资源,也悄然走到百姓身边。今年8月,一款新型多媒体警报器,在河南焦作、湖南益阳、江苏无锡等地社区、学校、广场落户。这款警报器战时用于发放防空防灾警报,平时可提供避险常识、天气预报等生活服务信息,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