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文化评论>>正文

余远来:甲午海殇,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余远来责任编辑:刘航2014-03-24 11:10

(原标题: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二)

“坐斗竹牌”“舰炮上张晒衣裤”说明什么?说明一支军队脑子里想的不是打仗,过的不是打仗的日子,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养成适应打仗的战斗作风。难怪当年日本军人就此断言中国海军“实不足虑也”。

本文通过剖析战争双方在作风上的差异,说明部队的作风养成深受文化观念、习俗乃至整个文化生态的影响。这也提醒我们,锤炼部队的优良作风,必须以适应战争需要的先进军事文化作为支撑。

——编 者 

120年前的甲午海殇,让我们每个中国军人都没齿难忘、悲愤在心。正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言:“我从大海的狂笑中听到那位满怀羞愧而饮泣的战败之人的苦笑。”120年后,我们回望那一片黄海波涛,不禁也是此等殇思,恨之切切。甲午战败,抛却其他不言,单是中日两军在日常作风上的巨大差异,就足以永诫后世。

1、苟安忘战、训风虚浮与处心积虑、备战扩张

中华文化的发源与兴起,都是源自于其小农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内向的、稳定的大陆文化和农耕文明,是一种以长城为文化象征的防御型文化,天生就缺乏那种面向海洋的开拓和冒险精神。正如三国时期陈寿所言:“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大陆文化崇尚和平主义,再加之长期受儒家文化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被塑造为节制、中庸、谦恭。正是由于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晚清政府在整军备战中并无经略海洋、谋求海权的战略远见,仍存有苟安忘战、乞求和平的思想和虚骄自傲的心态,导致训风虚浮、演风虚华,训练走过场、演习造声势的现象严重存在。

诚如来远舰鱼雷大副所言“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至后期,这种虚华之风更是朝野滔滔,北洋海军满足于以大操和合操进行的编队训练,极力显示威武气势,并无实质性战术训练内容。成军后的海军训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为应付三年的大校阅而训。校阅时,“所有船舰和大炮都被粉饰油漆得焕然一新”、预量码数设置浮标、在靶船暗埋炸药,以此敷衍上司、掩藏问题。再后来,由于经费问题,导致日常训练难以为继,“操练尽废”,许多战舰充当起运输船、旅游船从事商业运输,导致军事训练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战斗力建设止步不前、日有所损。而对手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西方的海盗文化对于已经在中国进行海盗袭扰数百年的它来说,是亲切而自然的,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就选择了西方海上强国对外扩张求富的道路。在“清国征讨方略”野心膨胀的鼓噪下,日本迅速组建联合舰队,定期于东京湾大操舰队,举行海军大演习,训练水平和作战力量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