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出现了许多对于丁汝昌个人能力与贪腐问题的批评。(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腐朽说”依据有夸大之嫌
除北洋海军“主炮晾衣”说被有关专家否定外,另外两个论据是否属实?我们认为,这两个论据可能部分反映了历史事实,但有夸大之嫌,不能据此证明北洋海军的腐朽。这是因为:
第一,从其他史料来看,这两个论据并没有客观反映历史的真相。英国远东海军司令弗里曼特尔精通海战,又长期寓居中国与北洋海军交往,因此洞悉北洋海军的虚实。他不相信北洋海军废弛的传闻,而以自己耳闻目睹认为,北洋海军训练有素,操演精熟。水师每打海靶,多能命中。或谓水雷,亦颇不弱。其发炮号令之旗,皆用英文,各弁皆能一目了然,因此不可藐视。甲午战后,英国有记者采访三年前辞去北洋海军总教习的琅威理。谈及北洋海军,琅威理仍认为他们操阵很精,射击颇准,营规很严格,士兵都能勤勉于事;而军官大都留学海外,与西方海军将领相比也毫不逊色;那些诋毁北洋海军废弛的传闻,都是捕风捉影。琅威理说北洋海军治军极严,可能有吹嘘之嫌,但凭他多年对北洋海军的了解,他坚信北洋海军不可能一下堕落到腐朽不堪的地步。
二是从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实际表现来看,也有力批驳了“北洋海军腐朽”的说法。在黄海海战开战前4小时,丁汝昌还率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操练。在黄海海战中,清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士气高昂。在亲历实战的洋人眼中,对北洋海军称赞有加。德人汉纳根说:“遂命开战,诸华舰颇能如余之意,直至药弹罄尽。”可见北洋水兵相当勇敢。当时在“镇远”号的美国人马吉芬也描述道:“及视其次诸官,皆能各司其事,不露胆怯之态,甚属可恃。水手亦甚得力。”众所周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弹尽“援”绝时率舰勇撞“吉野”,全舰252名官兵英勇牺牲;“经远”号管带林永升临危不惧,操轮撞击日舰,不幸中鱼雷沉没,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北洋海军舰长以上的军官一半以上以身殉职。倘若整个北洋舰队腐败不堪的话,又怎会有那么多铮铮铁骨的官兵殊死搏斗呢?
三是上述论据都是在战后总结战败原因时才提出的,有为清政府和李鸿章开脱之嫌。黄海海战后,清廷把丰岛和黄海海战的失败归咎于北洋海军的废弛,但上谕对“废弛”没有细化。显然,这条上谕是以北洋海军训练不精来为清政府掩过。而姚锡光与李鸿章私交深厚,1897年《东方兵事纪略》出版时,李鸿章虽已被解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但仍为文华殿大学士,依然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所以姚著描述甲午海战失败的缘由时,侧重北洋舰队军纪涣散、训练废弛等,而对真正应该承担责任的李鸿章和清政府讳莫如深。而“来远”张哲荣对甲午战败原因的分析,也不得不顾忌自身处境。作为下级军官,他既不敢开罪朝廷,也不敢得罪李鸿章,因此不得不避重就轻,从北洋海军自身找原因。他对甲午战败根源的分析与高承锡、曹嘉祥等其他将士关于武器落后等的分析截然不同。据戚其章在《甲午战争史》中统计,甲午战后,参战将士纷纷检讨海战失利原因,他们基本是从武器装备上寻找客观原因,而像张哲荣那样将战败归结于北洋海军纪律败坏实属罕见。张哲荣的说法仅代表了其个人见解,却没料到竟被后人广泛引用,成为支持“北洋海军腐朽说”的“铁证”。
事实上,北洋海军总体上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近代海军,其官兵素质在清军中还属翘首。
一是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大都留学欧美,学习过近代西方海军技术,具有较高的军事素质。从1874到1886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遴选出80多名优等生赴欧美留学。这些学生回国后,大都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总兵刘步蟾在英国留学时“成绩冠诸生”,另一总兵林泰曾也是英国留学生,“资深学优”。还有林永升、林颖启等将领都才学优长。即使一些将领如邓世昌等,虽未留学,但刻苦自学,“治事精勤”,也被提拔重用。
二是北洋海军普通的士兵也经过严格西式训练,具有一定的军事文化素质。因为海军是一个新技术兵种,如旗兵、轮机兵、鱼雷兵等,没多少文化的普通农民是不能充任的。士兵们平时使用英语操练,训练科目也有一套较为严密的规程。琅威理任总教习时,对士兵要求极严,“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