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当向精准要效能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宋春雳责任编辑:唐超山
2016-08-28 02:11

遵循国防动员内在规律,积极创新精确动员模式

“动员,战争之要,国之大事”。不同的动员模式,既能影响战争的胜负,又能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局部动员和全面动员两种模式,这种“粗放型”模式已不适应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必须以创新求发展,推动国防动员向精确化转变。 

建立等级响应模式。参照世界主要国家的动员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可将动员响应模式由低到高划分为“绿、黄、橙、红”四个等级。“绿”主要适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动员,如抢险救灾、海外撤侨等;“黄”主要适用于小规模武装冲突,如边境冲突、海上突发事件等;“橙”主要适用于局部战争,如某一战略性战役方向作战行动等;“红”主要适用于全面战争。应分别明确各响应等级的发布权限、动员范围、动员内容和动员时限,增强动员响应的精确性和灵敏性。针对不同情况启动不同的动员响应等级,既可提高国防动员的效益,也能体现政策策略的灵活性。 

强化行业动员模式。行业动员能够快速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动员能力,是精确动员的主要模式。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国防工业、信息通信、粮食能源等战略资源领域,由国家按照行业系统实施垂直管理,具有组织机构健全、资源丰富、装备技术先进、权属关系明确等优势。推开以行业为主导的“条状”动员模式,有利于国家优势资源精确转化为战争实力。 

注重区域动员模式。在规模较小、目的有限的作战行动中,实施就近就便的区域动员,既可以有限动员规模满足作战行动需求,又能把对国家全局的影响降到最低。组织区域动员,应按战略战役方向,依据军事行动规模、性质,确定动员范围、规模、重点,确保在关键阶段、重点领域形成动员优势。2015年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在靠近克里米亚的地区,就近紧急动员了5000名预备役人员,作为威慑力量集结在边境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不断复杂化,应对中小规模的边境冲突和海上突发事件,将成为我军面临的重要任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动员模式势在必行。 

探索匹配式动员模式。匹配式动员,是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哪里缺哪里补、何时缺何时补”的要求,精确测算作战规模、强度、持续时间和作战保障需求,将分散在多个地区、多个领域的分散资源聚集起来,通过精确匹配,实现聚散成优,是精确动员的重要模式。组织匹配式动员,能够实现从工厂到战场、从岗位到战位、从预征到配置的点对点保障,确保动员行动与作战行动高度一致,可极大提高动员保障的精确性。 

着眼规范化运行要求,健全完善精确动员机制 

转变动员方式,提高精确化水平,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只有构建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和长效的运行机制,发挥制度机制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才能确保精确动员规范运行。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精确动员落实。以《国防动员法》为基本依据,配套制订科技动员、经济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等专项法规,建立健全潜力调查、需求提报等制度机制,理清机构之间、人员之间的权力界限和责任界限,上下级组织的职责权限,为实施精确动员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制订国防动员问责实施细则和军地联合考评实施办法,对各级动员机构、人员和各项动员活动实施量化考评,确保各项法规制度的刚性落实。 

嵌入军民融合发展。把军事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纳入经济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将国防动员潜力深深根植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厚沃土。顶层设计上,体现融合思想、理清融合思路、制定融合规划,推动经济科技建设与国防动员建设一体发展。推动落实上,坚持以动员需求为牵引,以落实规划、精确对接潜力为目标,研究制定各个领域的具体融合项目、融合方式和融合标准,将动员准备有效嵌入军民融合发展,确保精确动员的持久生命力。 

强化军地联合演练。坚持用实战化演练引领和检验精确动员,围绕动员运行,定期组织国防动员指挥机构演练,强化各级指挥机构动员筹划、决策和组织能力;结合部队联合演习,适度组织全要素全过程演练,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推动实战化演练的常态化落实和动员能力的常态化保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