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们只有放眼世界,纵览历史,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问道改革的路径与智慧,才能力避改革进程中的险滩暗礁。
历史经验表明,以变革求强盛是强军的内在规律。胜利总是向那些预见到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会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才去适应的人微笑。19世纪创造蒸汽船海战的英国军队、20世纪30年代创造装甲闪击战的德国军队、70年代创造电子战的以色列军队,无一不是主动求变和引领军事变革潮流的先行者。
一战结束后,法国作为战胜国,沉迷于由铁丝网、机关枪、堑壕构成的防御网给他们带来的战绩,信奉“防御至上”的信条。从1930年开始,他们耗资50亿法郎在法德边界构筑了一条长约700公里的军事防线——“马其诺防线”。法军认为:“德军如果来攻击,必须要付出200万人的伤亡代价,我们可以优游度日啊。”结果,二战时,法军在德军闪击战的侧击下迅速、全面崩溃,被俘法军多达150万余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军只有抓住改革的“机会窗口”,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稳操胜券。
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从美军、俄军的改革实践看,他们都高度重视法规制度建设。美军在指挥体制改革中,先后颁布了《国家安全法》《国防部改组法》《国防授权法》等100多种法规性文件,涵盖各级指挥层次和军种。俄军通过《军事改革法》《国防法》等法律法规,对作战指挥体制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推进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历史深刻昭示,改革需要法治引领,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混乱;法治必须跟上改革步伐,否则就可能因阻碍发展而失去其应有功能。我们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也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推进。
推进改革,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增强战斗力的关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并实施大裁军,使军队总兵力由280万锐减至113万,这种大撤大并、大增大补式的改革,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和长远谋划,造成官兵人心惶惶、士气低迷,接二连三发生重大事故,高科技人才和中下层军官大量流失,70%以上的退役军官失业,25万户军人家庭一夜间失去住房,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
推进改革,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一位眼光远大、思想敏锐、勇于革新的国君。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胡服骑射,使中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时代。面对改革的极大阻力,他没有采取简单粗暴、强权压服的办法,而是和大臣们唇枪舌剑,谈古论今,展开广泛的说服劝导工作,形成了改革的最大共识。正如梁启超所评价:“商鞅为舆论所反对,而以威力屈之;武灵王为舆论所反对,而以理势服之。虽其所处地位各不同,而武灵王之手段,高商鞅一筹矣。”今天,尽管全军官兵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满怀信心、充满期待,但仍需要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有针对地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官兵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宁可打出安全的和平,也不要苟且的和平。”中东的“袖珍超级大国”以色列,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错综复杂的安全环境,加之犹太民族血与泪的艰难复兴历史,他们持续不懈地改革和完善国防力量体制,形成了精干、合成、灵活、多能的国防军,全民皆兵、快速反应的国防动员体制以及得力高效的情报系统。以色列平时只保持一支18万余人的精干常备军,而战时则能迅速集结起60万余训练有素的预备役官兵。
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转型而转型,而是为了强军兴军,为了提高战斗力。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把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在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解决那些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努力让一切战斗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装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