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VS实战:看广空导弹某部怎样“致命一击”

来源:《中国空军》作者:《中国空军》记者 林 源 张学峰责任编辑:齐冰昕2015-05-19 09:39

导弹即将发射。范海源摄

破解未知的对手

不同部队有着不同的任务特点,也装备着不同的武器系统,如果只是简单地去理解未来对手,那么实战化训练必定会走进死胡同。因此,各尽所责,各显神通,各谋其局,各思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用力量,成为实战化训练中一项非常重要,又很特殊的隐性要求。

要想战胜对手,就必须破解对手。

可对手又在哪里?对手会怎样出现?这些常常萦绕在大脑里的问题,在实战化训练中,有时会变成一个笼统的概念。谁也不知道他们未来战争中会遇到怎么样的对手,拥有了现代武器装备的部队,在和平时期演兵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未知对手,又要破解对手。

训练大纲里不会告诉你对手是什么样的,但实战化训练却是白纸黑字有着明确要求。在不同思路下的训练模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战化训练既是一个软指标,又是一个硬任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实战化训练亦然。如果说认识装备是一个知己的过程,那么研究对手,无疑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进行实战化训练,必须要瞄准对手、研究对手、破解对手。只有真正了解了对手,把对手的战法吃透,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战术战法。

“虽然未知对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防空部队的主要对手无疑是航空兵。抗击航空兵部队的突击突防,首先要熟知其装备性能和突击突防战术。”聂笋说。

这是部队长聂笋的思路。实战化训练已经开展了多年。可是,对于以防御为主的地空导弹部队的训练,寻找假想对手去练兵,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研究对手,注定不能闭门造车。为了研究航空兵的突防战术,部队专门请到了军区空军负责航空兵训练的骨干来扮演敌方指挥人员。“我们告诉他我们要保卫的目标,他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实施突防、突击的航路,制定攻击战术,选择武器弹药。”部队长聂笋介绍说,“最后,我们针对他们设定的攻击航线,来确定我们的部署。这种研究模式的优点,不仅仅在于我们找到了对抗某一种进攻航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航空兵突击、突防作战基本方式和原则,并据此研究了对策。”

这种与对手面对面的研究,让这支部队的抗击方案更有针对性。据参谋长介绍,“以往我们的地监哨向外撒,有些漫无目的,而如今我们能有针对性地部署地监哨。在2014年的一次演习中,我们的地监哨第一次为雷达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使得我们获得了一次重要的独立战果。这就源于我们研究对手、破解对手。”

每年,该部都会组织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作战对手的装备技战术性能和可能的突防突击战术。据高工孙增宽介绍,在理论研究中,曾辉、李庆良等一批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发挥出了特长。李庆良在校期间,曾经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他们经常跟踪研究国际上最顶尖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而曾辉学的是运筹学,往往能利用数学模型来解答那些只靠推理判断难以回答的复杂问题。在研究中,他们针对对手的战术,“一个相位一个相位地计算波束,一公里一公里地推算发射时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优化流程,一秒钟一秒钟地抠操作动作。”

对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使得该部连续多年获得军事理论研究先进单位。但高工孙增宽说:“我们进行理论研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先进单位,而是为了指挥员在作战中做出关键而正确的决策。”

研究对手,既要“纸上谈兵”,也要实装对抗。由于在日常的训练中,部队很难通过模拟目标或者过航的民机来训练捕捉大机动、强干扰的目标。为了对抗这类目标,他们主动上门,联系多个航空兵部队,利用其飞行训练的机会展开现阵地对抗。“航空兵部队练了突击突防,我们则锻炼了防空作战。”

研究对手,既要有面对面交流,也需要背靠背的对抗。2014年,为了研究验证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抗击高强度空袭,该部主动请缨,把整个部队的几百台车辆拉到四五百公里外的训练场,与航空兵展开实兵对抗训练,使得参演部队对于大规模、高强度的防空作战有了深刻认识。

聂笋认为,实战化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与对手的对抗化训练。只有在与航空兵部队的高强度对抗中,才能真正了解对手,才能发现不足。也只有这种演练才接近实战。

历史经验表明,在长期和平环境中,由于训练得不到实战的检验,往往容易造成一些训练方法脱离实际,部分训练内容设置滞后于不断发展的作战需求。因此,实战化训练,本身就蕴涵着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一支部队的主动探索与作为,训战一致才是军事训练的永恒法则。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