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VS实战:看广空导弹某部怎样“致命一击”

来源:《中国空军》作者:《中国空军》记者 林 源 张学峰责任编辑:齐冰昕2015-05-19 09:39

收到“敌机”空袭警报,部队迅速进入一等战斗值班。

思维被突破之后

对兵器装备极限值的突破,实际上是对人的惯性思维的突破。在人们以往的训练实践中,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使人习惯于常规的训练方式、战术战法,也就很少去想训练模式是否可以有所改进和突破,训练流程能否进一步优化,训练思路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宽。所以,训练日复一日开展,然而却成了简单的重复训练。训练要向实战进一步靠拢,就要冲破惯性思维、惰性思维的藩篱。

在广空导弹某部,很多突破极限的战法、训法,不是苦练练出来的,更不是蛮干干出来的,而是突破常规思维研究出来的、创新出来的。

压缩这套武器系统的战斗准备时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型武器装备列装后,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战斗准备时间为若干分钟。“当时我们就感觉时间有点长。”孙增宽介绍说,“我们以前的老装备,整套系统那么复杂,战斗准备时间也不过如此。”后来经过厂家和首先装备该型武器系统的部队进行流程优化,战斗准备时间减少了近四分之一。但是孙增宽感觉仍然有潜力可挖。于是他带着钟文雄等一批科研骨干开始了战斗准备的流程优化工作。他们首先找出了制约该武器系统战斗准备时间的两个瓶颈——发射架与制导雷达之间的标定和制导雷达的水平归正。

在吃透标定原理的前提下,他们将老装备的标定方法与新装备结合起来,研制了新的标定器材,并将标定工作由几部发射架与雷达同时标定的并行操作,改为一部发射架接一部发射架与雷达进行串行分时标定。

为了解决雷达水平归正需要在架设完成后单独进行,耗时过长的问题,他们在雷达上固定了一个与雷达车身完全平行的标准面。“只要这个标准面与地面水平,就表明整部雷达已经与地面水平,这样在架设雷达的过程中,就能完成雷达的水平归正。”孙增宽介绍。

就这样,通过改进工具、优化流程,和最初的大纲要求相比,整套武器系统的战斗准备时间减少了将近一半,第一部发射架准备完毕的时间,降低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战斗准备所用的时间,如果换用新流程,已经完成第一波次抗击并撤出阵地了。”

在地导部队,对装备的技术维护和排故是技术骨干的看家本领,但也是难点,因为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不少官兵都很怵头。与一些部队要求死记硬背不同,该部组织力量创造性地研制了一款寓教于乐的理论学习软件。这套理论学习软件,拥有多个专业的十几万套考题,并将理论考试与游戏过关结合起来。某营教导员黄诚介绍,“只有答好题,才能玩好游戏。而且,上级通过联网,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看到哪个官兵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哪名官兵排名靠前。这既提高了理论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官兵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此外,为改变以往指挥所训练背台词、写脚本,缺乏变化,与实战脱节的情况,他们依托上级配发的软件系统,采取部队院校合作的方式研发“地空导弹部队模拟仿真训练系统”。与众不同的是,这套“红蓝”对抗系统,不仅仅能够单独进行模拟对抗训练,还能与指挥系统交联进行。据介绍,这几年,像这样的信息系统该部制作了十几套,应用于学习、训练、办公等多个方面,极大提高了效率。

在战法研究上,该部如今正在研究如何抗击地、水面目标,这又是一个新的设想,也是一次思维突破。在人们惯性思维中,防空导弹是用来打空中目标的,怎能打地面目标和水上目标?但实际上,美国海军曾用标准-2防空导弹击沉过伊朗的舰艇。在那次攻击中,标准-2防空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几乎同时向对方舰艇发射,不过由于防空导弹飞行速度快,捷足先登,获得了世界第一个用防空导弹击沉舰艇的实战战例。“实际上,我们并非一定要用防空导弹去抗击水面战舰,而是为战争中任何可能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机会来临,不能让战机从我们手中溜走。”政委刘海峥说。

“一支部队战斗力止步不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因循守旧,盲目沿袭不科学的、不合理的陈旧套路。”聂笋说,“因此,抓战斗力建设,关键词不光要有‘加大、强化’,更要强调‘科学、创新’。”在他看来,提升训练的实战化水平,提升战斗力,必须要积极更新观念,做科学和创新的“加法”。

实战化训练,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突破的过程。一方面,实战化训练作为未来战争的准备阶段,容易滞后于未来战争的需求,另一方面,未来军事领域的发展,必然牵引今天实战化训练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必须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训练模式,在不断突破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取得训练效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