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的界定
有人说:“一名真正优秀的指挥官,不仅要做好要求你做的,还要乐于做更多的没有要求你做的。”一支部队执行上级命令,完成好上级赋予的任务,不仅要完成好具体的指标要求,还要发挥创造性、全方位达到任务的最终目的。
实战化训练,是一项任务。可是,这项任务完成得如何,又怎样界定呢?在广空导弹某部,这是一个颇有启示的问题。
他们的回答是“自”谋远虑,自行加压,获取训练效益最大化。
该部进行的多个高难射击课目,没有一个是上级安排的;十几个装备革新成果,没有一个是上级要求的。很多课目都是自己争取来的,有的还是自己研究出来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训练更加贴近实战,在未来战场上多一分打赢的胜算而主动作为干出来的。
在这种主动求战、积极作为之下,他们获得了十几项技术革新:革新操作方法,改进天线收发车性能,维护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九分之一;利用民用集装箱改装的“导弹通用运输装备”,一次性可转运导弹数量,比以往成倍增加……
他们瞄准未来战场上最强对手,主动请缨自我加压,创造了地空导弹部队多项先例:从有依托驻训到无依托野营部署,再到连续变换部署地域;从一般条件下的实弹发射,到复杂困难条件下的“打边界”,再到与“蓝军”实兵实装对抗;从武器系统抗饱和攻击到突破兵器理论极限抗击低空目标……
实际上,争取高难课目,需要冒着很大风险和压力。远征数百公里,可能面临车辆事故;抗击高难度目标,则要面对抗击失利的压力。但是在风险面前,他们选择了担当。这种担当,在这支部队是一个传统。
那年7月,该部指挥班子率改装仅一年多的两个营数千公里机动,转战西北大漠戈壁,进行实弹打靶与战术演习。在众多课目中,他们选择了抗击复合干扰条件下、多通道、速度不同、高度不同的多个目标。这也意味着难度空前变大,风险成倍增加。保障单位都感到吃惊:你们可是近年来第一支主动要求打边界、打极限的地导部队。
他们不是没有顾虑。但是按普通条件打,把握虽大,但收获有限;按实战要求打,即便“打砸了”,对装备和训练都有“试错”价值。“没有点担当精神,怎么可能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时任部队长毅然拍板,“为了今后能打赢,我们愿意冒这个风险。”打靶当天,天气条件异常复杂,电磁干扰异常强烈,参训部队弹起靶落。
射击高难度课目,注定不会发发命中。2014年,庄业国所在营打高空远界目标失利。聂笋介绍,那次失利是导弹在最后几秒钟遭遇了不明干扰。“如果我们选择的是打近一些的目标,或许导弹已经命中目标了。但是,我们就可能失去了一个自我检讨,向更高目标冲击的机会。”在训练场上多流汗,在战场上就少流血。因为打高难目标、探索性课题,在靶场上多打丢一架靶机,或许在战场上就能多打下一架敌机。
“对待风险两种看法,一种是控制风险,一种是回避风险。”聂笋说,“有的人选择回避风险,绕着走。但我们认为,哪怕有不可回避的风险,如果战争需要,我们也不能回避。我们要承担作战需要的风险。”
任务,有时没有具体的界定,但有一个总体的要求,那就是:战胜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