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确决定效益
部队的实战化训练,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精细化、实案化训练,训练方案反映实战中的每一个可能的细节,才是一种紧贴实战的训练。于是,“基于效果,注重精细”,就成了这支部队的实战化训练遵循的法则。
4月上旬,一场24小时耐受力训练在该部所属的几个导弹营相继展开。地空导弹某营营区内,下着小雨,天气阴冷。教导员黄诚正在二连进行安全把关。这次训练从早晨8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部队完成撤收架设,并重新占领阵地,伪装防护、地面警戒、防核生化袭击、部队宿营等课目穿插其中。
24小时耐受力训练,在大纲上找不到。这又是部队长想出来的锻炼部队的方式。黄诚介绍,因为在高强度作战中,对方的空袭会一轮接着一轮。“对手不会给你休息的机会。人家是专挑夜间你休息的时候进行空袭。就算给你休息的机会,你敢休息吗?”24小时连轴转很可能是战时的常态。耐受力训练就是考验这种情况下官兵的适应能力,并在训练中找问题,找对策。在训练中的小问题,在实战中都可能积累成致命的大麻烦。实战化训练,能细化到这一步,显然是对未来战争进行了深入思考。
该部有一个规定,参加重大演习、打靶任务,官兵均是全副武装,防弹背心、头盔、防毒面具、防毒衣几乎是“面面俱到”。一套防弹背心、头盔有十几公斤重,但是每次演练都必须穿戴整齐。据副参谋长曹健介绍,这就是为了让官兵形成这种习惯。“平时训练不穿戴,战时就可能不习惯、不适应,最终造成弃之不用,导致增加无谓的伤亡。”这种细节,在训练中都做出了明确要求。
就连如何选择阵地,机关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聂笋介绍,阵地不能选择在有高草的地域,草很高说明根很深,这就说明下面有水,阵地偏软,一旦下雨,就容易积水,不利于作为导弹阵地。“最好是找不毛之地。以前选择阵地首先考虑可行性,能进入能展开,现在选择阵地,是由可行性向必要性转变,在这里抗击有利于发挥火力优势,哪怕这个阵地的进驻条件不太好,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进入。”
这种“注重精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进入该部的自动化指挥所,除了大屏幕、自动化指挥系统等“标配”以外,记者还在指挥所的中央看到了一个少见的大型3D电子沙盘。该部在空军部队指挥体系中率先引入了这种3D沙盘。通过这个沙盘,该部辖区内地形通过3D画面一目了然。我方阵地、武器的杀伤区范围、敌我空情也都以非常直观的形式表现在画面上。这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了直观、快捷精确的条件。鼠标朝某一地域一点,该地区的遮蔽角等数据立刻出现在大屏幕上。曹健介绍,通过这个电子沙盘,阵地勘察时间缩短为传统图上作业的几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