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军贸市场的“明星”战机:进击的苏-35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杨诗杰  张乃千责任编辑:陈婕
2016-12-16 12:44

苏-35,北约代号“侧卫-E”,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生产的一款超机动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也是枝繁叶茂的苏-27家族中的一员。它的出现,填补了俄空军现有战机与正在研发的五代机T-50之间的空白,将成为未来十年俄罗斯的主力战机之一。苏-35具备的优异作战性能,使它不仅得到俄空天军的青睐,更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明星”战机。目前,除与我国签署24架苏-35采购协议大单外,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等国也都有采购意向。那么,这款战机到底魅力几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苏-35的前世今生

苏-35的研制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正值美苏对峙的“冷战”时期,两国对彼此武器装备发展情况高度关注。据当时苏联情报部门获得的消息,一旦苏-27战机与美军的F-15最新改进型F-15C在高空遭遇,苏-27并不能保持空中优势,甚至还时刻面临着来自F-15C等美军四代机先进雷达与AIM-120空对空导弹的威胁。为此,当苏-27的基本型苏-27S即将开发完成时,苏霍伊设计局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苏-27大改的筹划工作,即苏-27M计划。

该计划在1983年得到苏联军方批准,首架原型机在苏霍伊公司位于阿穆河畔的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生产,并于1988年实现首飞。1992年,一架全新生产的T-10M-3(703号)原型机搭载热影像红外线及激光标定设备出现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同时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苏-35。从1993年到1995年的两年时间里,苏霍伊公司又生产了708号到712号共计五架原型机,并在此基础上试验了该类型战机一系列顶尖技术。甚至在当时还出现了代号为苏-37的新战机,其实就是在711号原型机的基础上装备了N-001M相控阵雷达、AL-37FU矢量推力发动机以及法国产航电设备,到1996年后又被统称为苏-35。

这一时期的苏-35可以认为是在苏-27M1基础上发展而来,但由于苏联解体后人才流失和资金缺乏等不利因素影响,苏-35的研制工作并没有出现较大进展。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经济逐渐回暖,俄军的钱袋子也慢慢开始鼓了起来。面对新的空天作战态势,俄军不再继续期许遥遥无期的五代机T-50量产,而是开始重启第四代战斗机研究新计划,决心打造新的4代加战机来实现四代机和五代机之间的过渡。于是,在原有的苏-27M1计划基础上,俄罗斯又提出了新的苏-27M2计划,并为了与原有苏-35相区分,新设计机型又被冠以苏-35BM的称号。

俄罗斯的新一代苏-35于2008年实现首飞,2009年开始接到俄空天军共计48架的订单,目前已全部交付。苏-35不仅得到本国空军的认可,在国际军贸市场也是捷报频传。2015年,中俄签订了采购24架苏-35的军贸大单,按照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厂的原定计划,预计到2018年将交付完成。此外,印尼国防部也已经签署正式文件,批准采购一批俄制苏-35来替换印尼空军老旧的F-5E/F“虎Ⅱ”战斗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