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绘就了什么样的蓝图?
当万众期待的改革方案揭开“神秘面纱”,未来中国军队的新面貌映入眼帘。习主席深刻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那么,到2020年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重要成果时,我军将是什么样子呢?
领导指挥体制更加高效。军队能不能打胜仗,指挥是一个决定性因素。2016年4月20日,习主席首次以“军委联指总指挥”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次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坚持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重塑军委机关,完善军兵种和新型作战力量领导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构建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让军队的“中枢”更加高效灵敏。改革后,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坐镇“中军帐”,五大战区扼守各战略方向,军种抓“建”同时融入相应指挥链条,一旦有事有效应对、迅疾出击。有外电评价称:“这次改革是1949年以来解放军指挥机构的最重大改革。”
权力运行体系更加严密。这次改革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解决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不够的问题,从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强化监督职能,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形成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这一系列大手笔,把纪律挺在前面,把法治贯穿全程,高悬纪检、巡视、审计监督“达摩克利斯之剑”,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编密扎紧制度笼子,消除“牛栏关猫”“纸笼锁虎”,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出招亮剑、形成强大震慑。
力量规模结构更加优化。这次改革围绕“精干高效”做文章,打出压规模、调结构、增效能的“组合拳”。压规模,就是继续“消肿”,裁减军队员额30万,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结构,就是调整改善军种比例、官兵比例、新旧装备部队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增效能,就是来一场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改革,军队规模更加适度、功能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编成更加科学,我军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能打胜仗的“铁腿钢拳”更加精锐有力。《印度时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军队正启动迄今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革,有望使军队更加精干、灵活、高效。”
新质作战能力更加发展。进入21世纪,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联合作战日益成为现实,战场从传统空间向极高、极深、极远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拓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智能、隐形、纳米等战略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新型作战力量成为军事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军事强国竞争的新宠儿。这次改革,战略支援部队应运而生,成为继陆、海、空、火箭军之后的一支新生力量。通过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超前布局,赶超领跑,“腾笼换鸟”,就会培育更多新的战斗力增长点。
军事人力资源更具活力。现代战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没有人的活力的释放,就没有战斗力的跃升。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一个“重头戏”。这次改革,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分类,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等。通过改革,选人、育人、用人、管人、留人的链条更加清晰,职务、权力、待遇本位进一步向能力本位回归,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更加彰显,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不断形成。
军民融合发展更加深入。革命战争年代,战争的深厚伟力更多地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小推车”上;今天,现代战争军民一体、平战一体、前后方一体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国家的国防实力更多地寓于军民深度融合上。这次改革,着力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解决制约融合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军民融合统一领导体制,构建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三个体系,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国防潜力更加坚实巩固。军民融合进入深度发展“升级版”,“军转民”“民参军”的藩篱将彻底打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实现战斗力和生产力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