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永远激励着人们战胜艰难险阻,开创美好未来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然而,红军将士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恶劣环境和残酷战斗的考验。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标志性事件。红军先后翻越夹金山、梦笔山、打鼓山等20余座雪山,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还时常有狂风暴雪、冰雹雪崩。雪山路上,每走几步,就有战士倒下。1935年8月,红军进入川西北水草地。草地纵横数百里,被称为“死沼”“鬼谷”的泥潭和沼气带密布,稍有不慎人马就会被吞没、熏倒。而且,草地气候变化无常,狂风暴雨随时袭来,昼夜温差达30多度。在这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红军官兵始终保持着严明的革命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同甘共苦,互帮互助,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种种艰辛。正是这种“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一切困难所吓倒”的钢铁意志,红军将士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了坦途。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纵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尽管每一个国家、每一民族发展壮大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在困境中决不退缩、在逆境中绝不屈服,始终都是这些国家、民族传承久远而不衰、历经沧桑而不败的精神密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社会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军队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只有始终保持革命前辈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气概,挫折面前不气馁,压力面前不低头,考验面前挺得住,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创美好未来。
红军将士勇于创造、善开新局,永远激励着人们在不断突破自我中实现创新超越
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更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亡,主张对日作战。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调集重兵“围剿”各革命根据地,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踏上漫漫长征路。湘江战役后,党和红军深感“左”倾错误的危害,于1935年1月举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我们党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后,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最高艺术,指挥红军进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在长征途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实现了中国革命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转折。
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是红军长征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这同样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充满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强化开拓进取的锐气,提高创新创造的本领,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作出应有贡献。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面对强军兴军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继承和发扬军事创新这个优良传统。只有充分激发广大官兵的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推进军事战略、军事技术、作战思想、作战力量、组织体制和军事管理等各方面创新,着力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先进概念上攻关突破,才能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
(执笔:李金海、王诗敏、胡方良)
(《解放军报》2016年8月2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