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的胜利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郑怀盛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8-25 00:41

依靠各族各界群众扩大“红军的道路”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多为偏僻的贫困山区,有许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苗、瑶、壮、布依、彝、藏、羌、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在长期反动统治和宗教迷信束缚下,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文化落后,对汉人抱有极深成见。敌人以为在这些偏僻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会把红军困死、饿死、冻死。然而,红军指战员从人民军队的本质出发,尊重兄弟民族,爱护少数民族,通过群众工作使少数民族同胞认识了红军,转而拥护红军。

1935年5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据此,5月19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训令》指出: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的骚扰;绝对地遵从少数民族的宗教风俗和习惯,严厉地反对轻视、鄙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愚蠢的偏见;并提出动员全体战士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红军主张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努力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等。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于5月21日将总政治部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和少数民族调查材料印发到连队,要求各师团政治处组织会议讨论,由政治处传达到连队战斗员。5月22日,红军先遣部队在大凉山彝族区,遇到成群的彝民挥舞着土枪长矛不让通过,经地方工作队萧华、丁伯霖真诚地与彝族沽鸡部落首领小叶丹的四叔谈判,刘伯承司令员与小叶丹按照彝族的习俗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帮助他们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彝族沽鸡支队”。刘伯承与部落首领结为兄弟的佳话在彝族群众中广为传颂,使红军得到彝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仅用2天时间就全部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并动员了一批青年参军,成立了一个彝族连。

中央红军从四川大维、懋功进入藏民区以后,从两河口至卓克基途中,处处遇到反动分子胁迫的藏民抗阻红军前进,不断向行进中的红军放冷枪。红军认为,藏民对红军需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必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消除他们对红军的误会和仇视。在到达卓克基后,红军经过通司向藏民说明红军跟压迫他们的军阀部队不同,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愿意帮助他们反对军阀压迫剥削。藏民们看见红军的态度跟过去的汉人军队不同,纪律也很严明,态度渐渐发生转变。在红军的帮助下,藏民们组织了革命委员会进行工作,藏民对红军的了解加深了,对红军的支援也越来越主动。到了毛儿盖,所有的部队都没有住民房,也没有动老乡的东西,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被单撑起来当帐篷,露宿在树底下或屋檐下。没有吃的,就到山上去采蘑菇、挖野菜充饥。看到这些,成百上千的藏民自发聚集起来,端着糌粑,前来慰问红军。大部队到来后,在藏族同胞的带领下,红军还渡过了泸河,收割了地方土豪的麦子,顺利完成了筹粮过草地的任务。

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下,在沿途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中央红军于1935年11月底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后续部队1936年9月到达陕北。10月,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陇中高原胜利会师,实现了从中国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全部进入了抗日前进根据地,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以此为立足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长征的胜利,使“红军的道路”在11个省得到扩大,更多的人民,尤其是西南、西北的人民知道了“红军”必胜,“红军的道路”必胜!

此后8年,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开辟敌后战场,建设根据地,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268万余人,解放区遍布19个省、区,1.2555亿人口得到解放,“红军的道路”空前扩大。

此后又4年,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华北、华中后,向华南、西南、西北及东南沿海岛屿的进军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经过28年不懈奋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即红军的道路,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长征胜利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大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以红军长征的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密切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