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昔日双人滑“一枝独秀”,到如今新生代均衡发展——
中国花滑期待“百花齐放”

1月29日,在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哈尔滨队选手隋文静/韩聪以236.56分的总成绩夺冠。 本报记者 张晓祺摄
时而轻盈漫步,像那春天里的溪水汩汩流淌;时而飞速旋转,像那夏日里的暴雨从天骤降;时而优雅转身,像那秋日里的落叶轻撒地上;时而纵身跳跃,像那冬日里的大雪飘飘荡荡……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李子君在冰场上翩翩起舞,宛若天使、犹如仙子,演绎着美轮美奂的“冰上芭蕾”。
1月29日,十三冬会花样滑冰比赛迎来收官日,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花滑馆座无虚席。
其实,早在宋代,中国就已有类似花滑的活动——“冰嬉”,在清代著名画家沈源所作的《冰嬉赋》一图中,已经可见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等类似如今花滑姿势的雏形。
如同中国很早就有“蹴鞠”,但现代足球踢得并不出色一样,虽然我们很早就有了“冰嬉”,但是现代花滑曾落后于世界潮流。
1980年,中国花滑选手首次亮相冬奥会,以尴尬的垫底排名收场。中国花滑首次令世界冰坛瞩目,是陈露的出现。她曾拿到过世锦赛金牌和连续两届冬奥会铜牌,“陈露在欧美人苦心经营的‘花滑长城’上打开一个缺口”。
上个世纪末,当陈露退役后,中国花滑悄然进入双人滑时代,同时涌现了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张丹/张昊3对出色的双人滑选手。尤其是“冰上伉俪”申雪/赵宏博组合,牵手18年经历风风雨雨,从追求技术难度向追求技术、艺术的完美融合转变,他们在三夺世锦赛冠军后,终于在2010年的温哥华圆梦冬奥会金牌。
辉煌过后是低谷。随着他们“三驾马车”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加之男单、女单选手在国际赛场缺乏竞争力,中国花滑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
“花滑是一个成长周期较长的体育项目,一旦优秀运动员退役,如果年轻选手不能及时补充上,很容易出现断档。”齐齐哈尔花滑队教练沙延巍说,目前国内仅有哈尔滨、长春等为数不多的地方有自己的花滑队伍。反观世界,花滑强国俄罗斯后备人才雄厚,早已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优秀选手“生产流水线”,美国开展花滑运动的人口达25万之多,日本也有100多个花滑俱乐部。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过渡,这次设置青少年比赛的目的也是储备人才,包括男单在内都出现很多年轻选手。目前花滑发展势头不错,我们将全力以赴,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培养更多人才。”昔日的奥运冠军申雪说。
以教练身份出现在冬运会赛场的赵宏博也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在花滑在全国、在各个俱乐部的发展非常快,我们也在积极响应国家‘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推动其发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体育项目的成长往往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潜心摸索项目规律,积累训练比赛经验,引导培育观众人群。
从本届冬运会和上赛季国际花滑大赛情况看,随着隋文静/韩聪、金博洋、李子君等后起之秀日渐成熟,中国花滑正在告别过去双人滑项目“一枝独秀”的状态,朝着各个项目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期盼中国花滑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本报乌鲁木齐1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