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场上多“梅西”
■范江怀
本来就没有南美球星梅西什么事,可一夜之间欧洲杯赛场上冒出了一群“梅西”:莫德里奇是克罗地亚队的“梅西”,贝尔是威尔士队的“梅西”,米利克是波兰队的“梅西”,比亚尔纳松是冰岛队的“梅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媒体词穷找不到形容词了,还是当下欧洲足坛阵中无人。
不过,若要把阵中摧城拔寨的人比做“梅西”,葡萄牙队断然不会答应,其阵中的C罗自认为当世无二。不过,那边厢的百年美洲杯赛场,梅西已助阿根廷队晋级;这边厢,葡萄牙队被冰岛队逼平,C罗得加油了。
球星和球队之间的关系,是足坛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前段时间有一篇网文走红,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说,千万别把平台当成自己的本事,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看了欧洲杯之后,著此文者似乎被人打脸了。欧洲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那些“梅西”们,球队要是离开了他们,真的还能赢球么?
在这里不得不重提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最新的观点也说了,决定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它最长的那块木板。道理很简单,如果木桶装水时向最长的木板倾斜,就可以装下更多的水。
木桶理论也许有点“深奥”,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放在球队中更好理解。一些球队之所以能成为强队,球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锤定音的“梅西”,拼杀在绿茵场上的球队用什么去赢球?没有球星在危急时刻担当大任,这样的平台注定是平庸的平台。当然,月亮还需众星捧,“梅西”们少不了他人支持,一如在克罗地亚队与土耳其队的比赛中,假如没有队友频频助攻“造势”,何来莫德里奇的神来之脚?
足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条,足球比赛更像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在欣赏比赛时看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平台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土壤;每一个人的默默奉献甚至是牺牲,也维护和成就了平台。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有志有才者,尽可自由飞翔;如果自身翅膀不够硬,离开平台可能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