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停业”?看看东北人怎么做

来源:新华社作者:高楠 马晓成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7-10-12 15:18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砍树人”放下手中的油锯变身“看树人”,做起了“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生态文章。

转型:从独木支撑到全林利用

停伐,让热闹喧嚣的东北重点国有林区迎来“休养”契机。然而,对于常年和大木头打交道的林业企业来说,转型发展“谁的心里都没底”。

对此,吉林森工集团探索从单纯开发木材资源走向综合开发林区非林非木资源的转型升级之路。如今,木材进口加工、森林保健食品、森林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成为企业发展的顶梁柱,非林产业反哺林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长白山森工集团把森林经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托长白山地域资源发展替代木材生产的六大接续产业,其中绿化苗木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喜人。

黑龙江伊春人将转型发展称为开发初期、林业“两危”后的“第三次创业”。如今,伊春广泛建设起生态养殖区,开展起棚室蔬菜及食用菌等林下产业。2015年,伊春引进了吉林黑尊等企业技术,形成了年加工黑木耳5000吨的生产能力,带动了3000户菌农。

近年来,伊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区生产的红松子、蓝莓、黑木耳、非转基因大(黄)豆已经形成品牌,并成为伊春“红蓝黑黄”四色森林食品产业。目前,该产业实现增加值已突破28亿元,占GDP比重也已经突破11%。

转岗:从“砍树”人变成“看树”人

为实现从“砍树”向“看树”的转变,吉林省安图林业局对下属的贮木场、汽运处、木材检验站等基层单位人员进行改革分流,将数百名一线工人分流到6个基层林场,充实到资源管护、营林生产、森林防火等护林一线,真正使分流工人实现了定职定岗定责保生态。

孙彦辉曾是安图林业局的一名运材司机。如今,每天佩戴上印有“巡护员”的红袖箍走进山林,开始日常的森林巡护工作。“现在环境变好了,野猪、狍子都比以前多了不少。十年以后,我巡护的这片山肯定会绿的更多更多。”他说。

停伐以来,大兴安岭林区已累计有1.7万多名职工转向森林管护工作,管护面积覆盖了全部林业用地。在通过人力巡查的同时,林区还采用无人机、远红外视频、身份证扫描登记等多种手段对林区进行生态守护。

在做好职工转岗安置工作中,各森工局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了一批强局富民的接续产业项目,并从职工中挖掘优秀人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职工石军民曾是一名防火瞭望员,十年间,他用相机记录林区的美景,并通过网络推广宣传。停伐后,林业局成立了旅游公司开发森林旅游项目,石军民从幕后走到台前担任副总经理。

如今,旅游公司与国内几十家旅行社开展合作,游客纷至沓来。“森林旅游是林业转型的好出路,将来会吸引更多的林业职工集资入股,不让一个职工下岗,腰包都鼓起来。”石军民说。

转变:从“面子矮”到“腰板硬”

停伐打破了国有林区原有利益链条,形成倒逼改革机制,使森工企业加快转型,并推动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林区人的心态变化则尤为突出。

曾是黑龙江柴河林业局贮木厂检验员的张桂娟,停伐后到饭店当起了服务员。“咋说我也是国企技术人员,起初给别人端盘子的时候,脸上挂不住。”她说。

一次,张桂娟不小心把菜汁洒在顾客鞋上,赔礼道歉但客人不依不饶,她被气哭了。老厂长张玉忠替她向游客道歉,并蹲下身子给客人擦鞋。老厂长这一蹲,对张桂娟触动很大,她很快放下了“面子”和包袱。

停伐之初,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总经理李栋对未来发展“两眼一抹黑”,每天大量的上访接待让他心力交瘁。“停伐后不能等靠要,必须带着职工往前闯。”李栋对林业局未来发展做出细致规划:依托坐落在局辖区内的“延边第一高峰”——老白山,开发建设老白山雪村项目,用四季旅游带动整个老白山的经济发展,形成以吃住购为主的旅游经济带。

如今,老白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并吸引了电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林场职工依托森林旅游搞起了家庭旅馆,用他们的话说,“以前没奔头,人人耷拉脸。现在腰包鼓,走路都带风。”

广袤的东北林区并没有因停伐而沉寂,反之,林区干部职工靠着踏实肯干的创业热情为林区未来的转型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华社长春10月9日电 原标题:停伐后的东北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之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