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警惕潜伏在身体里的心血管病“杀手”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何勇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3-23 10:3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临床常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心律失常和猝死。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超声心动图与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为两项最主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对心律失常者使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维拉帕米(40~80 mg,3/日)、胺碘酮(0.2 g,3/日,1~2 周调整剂量)、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 47.5~95 mg,1/日),可预防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复发。

2、导管消融:在心内膜标测下寻找室速起源部位,行射频消融治疗。

3、植入 ICD: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高危患者,已证实 ICD 能有效终止所有室速,可考虑植入 ICD。

4. 外科治疗: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原发性心脏电紊乱,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QT 间期正常的青少年,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晕厥和猝死。

在辅助检查方面,静息心电图的形态无明显异常,但心率普遍偏慢。发作时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是双向性室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与电轴右偏逐跳交替。12 导联动态心电图(Hoher)、植入式循环记录器以及肾上腺素激发试验也可能会记录到特征性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价值有限,程序性电刺激很少能诱发出室速,也没有发现特殊的电生理现象。

β-受体阻滞剂是有效的治疗药物,常用的有琥珀酸美托洛尔(47.5~95 mg,1/日)、富马酸比索洛尔(5~10 mg,1/日)等。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可采取植入ICD。(何勇 解放军第306医院心血管内科 品牌质量管理办公室 左天宇 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