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队医院政委的主攻方向在哪里?答案颇多。
面对业务素质、工作环境和单位发展这三道选择题,是守摊子、还是求突破?是过日子、还是上战场?是讲“钱袋子”、还是练兵备战?第159医院政委孙世浩紧紧以战斗力标准衡量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坚持学军事、练军事,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员,树起“打仗型”政工干部形象。连续4年在原济南军区联勤部以上机关组织的军事素质考核中均名列前茅,被原济南军区评为“优秀指挥员”。
是练嘴皮子还是练铁脚板?
“军事不过硬,我这个‘班长’就不合格。”
“政委,你不坐办公室,跑来带我们钻山沟,这是何苦呢?”三九寒天,风雪肆虐。今年初,159医院野营拉练途中,军医李庆华费解地问走在队伍前头的政委孙世浩。
长途跋涉的队伍中,不只李庆华自己疑惑。
官兵印象里,政工领导的“责任田”是抓政治工作,练好嘴皮子是“分内事”。可是,孙世浩偏偏喜欢带领官兵“南征北战”,每年冬季野营拉练,专挑严寒天气和生疏地域,像有意“刁难”大家。
“我是政委,但首先是个军人,练不出铁脚板,咋能跟上部队做政治工作吗?”孙世浩说:“当领导带队伍,军事不过硬,我这个‘班长’就不合格。”
去年,原济南军区联勤部计划11月份考核团级单位主官的军事素质。
往年,孙世浩的手枪射击成绩大都在良好左右徘徊。他握枪不稳,一直没有彻底克服。为根除这一“顽疾”,他买把高仿手枪模具,利用业余时间在办公室练习瞄准,并在枪身上吊一包2斤重的沙袋,一练一两个小时,右臂累得肿两圈。4个月后,他握枪纹丝不动,每次射击成绩都是优秀。
孙世浩有个习惯,坚持每周在办公电脑前练习3至5次一体化指挥平台标图。一般情况下,有些军事课目考核完就丢在一边,什么时候用再“捡”回来。可是,他连续多年在原济南军区联勤部主官军事综合素质考核中取得前3名的成绩后,仍然“温故知新”。
“再高明的医生,离开手术台久了,手艺也会生疏。军人练指挥不是为了应考,而为了应战,指挥本领啥时候不能丢。”面对有些人的异样眼光,孙世浩这样回答。
孙世浩任医院政委不久,要求每天下午组织官兵体能训练。个别临床医生向他反映:“我们是医院,不是作战部队,咋能这样抓训练?”
“我们上战场,抬担架要是跑不动,怎能让战士以生命相托?”孙世浩拿出右腿半月板三度撕裂的CT片说:“你们跟着我跑,我跑不动时你们就可以不练!”
从此,他带队搞体能训练雷打不动。
孙世浩带动医院形成大抓军事的浓厚氛围,官兵们主动补习“军事课”,机关干部人人会运用指挥系统,97%的成长为“上场会组训、上阵会指挥”的卫勤指挥人才。
是图安逸还是上前线?
“阵地前沿才是政工干部最好的位置!”
2014年初,上级以159医院为主抽组中国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刚从山沟仓库到医院任职的孙世浩所作的一个决定,在家里和部队“炸了锅”——他主动申请参加维和。
孙世浩和家属多年两地分居,回到城市,全家人没等团聚几天又要出国,家属很生气:“你不考虑我的感受,也得为孩子想想,马上面临小升初……”
“别人去维和想‘镀金’回来找个好位置,你放着好日子不过,去找苦吃,图个啥?”有些人不理解。
孙世浩向上级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战争年代,最先牺牲的大都是党代表,越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政治工作,阵地前沿才是政工干部最好的位置。
当年4月,南苏丹国内局势动荡,多个部落武装冲突的战火烧到中国维和医疗队驻瓦乌地区。
一天,营地周边有两支武装力量突然激烈交火,维和医疗队面临收治批量重伤员和大量难民涌入UN城的双重压力,安全形势高度紧张。
面对枪声不断和联南苏团瓦乌基地护卫力量应对不力的情况下,担任原济南军区该批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前指政委的孙世浩紧急整合内部兵力,迅速构筑起由工兵、驾驶员组成的4道警界线,并24小时在一线指挥。
有人看到医疗区外面到处是随意走动的当地武装人员,让孙世浩退回生活区:“政委,这里太危险,你回去吧。”
“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我作为政委应该站的位置!”孙世浩一直站在官兵身边不停地进行思想鼓动,指挥大家沉着应对乱局,成功处置4次险情。
维和结束后,按照往年贯例,指挥部政委原则上都要立二等功。当时,有人说:面对几次危机,孙世浩总冲在前面,立功理所应当;还有人说:维和期间立的功“含金量”高,对将来发展有好处。
孙世浩这样认为,一线战士最危险,多给战士立功。结果,他把功让给别人。
去年5月份,孙世浩和院长吕宏迪一起带领野战医疗队开展封闭式脱产训练。由于天天跟着装甲、火炮奔波,训练又苦又累,个别年轻队员想不开,精神头不大。
“军人练兵打仗像农民种地、工人做工一样天经地义,我们医疗队要是救护能力练不硬,将来咋能上战场?”孙世浩见缝插针地开展思想教育,大家深受触动。
该医院参加10余次重大军事演习,孙世浩总是站排头带队,靠前指挥,出色完成任务。许多官兵说:“跟着孙政委身后,训练就有劲头。”
是经济效益重要还是战斗力重要?
“军队医院姓‘军’,服务战场才是主业!”
2015年初,医院党委决定野战医疗队由原来的分阶段训练调整为基地化脱产训练。
只有100多名现役军人的部队医院,一次抽走50多人进行长达半年的脱产训练,还要经济效益吗?
“瞎抓”“ 乱折腾”……,一时间,科室人员议论纷纷。
维和战场上曾参与批量枪伤伤员救治的孙世浩与院长吕宏迪统一思想,医院30多年没有实战临床经验,医疗队伍对新型火器伤的救治技术都是“纸上谈兵”,今后必须瞄准未来战场发展学科。
“军队医院‘姓军’,服务战场才是主业,卫勤保障能力上不去,经济效益再高也是等于零。”孙世浩向官兵灌输建设“打仗型”医院的发展思路。
每年5-11月份,确山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有全军10余万官兵前来练打仗。从此,医院利用这一“准战场”,组织野战医疗队开展爆破伤、火器伤等新型武器毁伤研究,探索救治方式。
在孙世浩的推动下,医院出台了《关于科室主任、护士长公开竞争上岗实施军事训练成绩一票否决制的规定》《文职人员晋升称职军事素质达标意见》,把军事训练作为医疗骨干队伍发展进步前的一道“坎”。

去年7月,医院组织科室主任、护士长公开竞争上岗,有一名竞争者3公里越野跑达不到良好以上成绩。
“我们平时要渗水分的话,战场上官兵要付出血的代价!”这名人选通过关系找孙世浩说情,孙世浩严厉地拒绝。最终,该同志没能入围。
孙世浩还把评功评先向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和科室倾斜。年终总结,为野战医疗队留出60%的专项立功奖励指标。相反,对于训练成绩差的单位坚决一票否决,有个科室因此去年底评先中剃了“光头”。
工作中,孙世浩经常把战备训练摆到党委桌面上,有人私下提醒他:“党委会是议大事、议中心工作的地方。”
“党委议训是党委会的首要责任,党委的中心工作就是谋打赢。”孙世浩说。
近年来,在孙世浩的推动下,处处围绕战场卫勤保障发展,向战斗力建设“看齐”,树立了“打仗型”医院的鲜明导向。
去年,该医院取得10余篇爆破伤、火器伤等课题学术文章,获得全军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