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体育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经济体育的本质是利益,竞技体育的本质成绩,我们却用利益代替了成绩
说到这里,全少女偶像宁泽涛一定要闪亮登场了。宁泽涛的惨败,是巨额利益冲击中国竞技体育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竞技体育为利益所驱使的缩影。游泳中心为了自身利益签约蒙牛,宁泽涛为了自身利益签约伊利,然后蒙牛伊利之争导致宁泽涛先失后得奥运会参赛资格,宁泽涛为了签约伊利罢训20天并以退役相威胁,后又为了拍摄广告宣传片在奥运会前中断系统训练一个多月。也就是说,在菲尔普斯为了里约奥运资格参加全美选拔赛的时候,宁泽涛为了伊利在拍广告。
最终多方利益平衡的结果是我们派了一个广告明星参加了奥运会。当然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惨败后伊利不失时机的发布了“不在巅峰时慕名而来,不在低谷时转身而去”的广告,以及脑残粉们不失时机的在机场欢呼雀跃表达奥运成绩算个屁的盲目偶像崇拜。
反观博尔特,奥运会前一年时间推掉了所有商业活动,推掉了所有影响身体状态的商业比赛,我们只能在推特上看到他挥汗如雨的训练和“为了里约,永不停歇”誓言。也正因此,博尔特在赛场上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在赛场外成为了牙买加的国家英雄,成了加勒比地区对抗美国霸权的精神象征。一个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显然应该和他取得的成就成正比,而不是和他的颜值、胸大肌、马甲线、发型成正比。

看看备战的博尔特,想想脑海中的宁泽涛。
运动员与体委的利益之争,其根源在于我国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全中国代表团所有的运动员,除了冯珊珊和华天,都是国家用了纳税人的钱培养出来的。马术项目花费巨大,华天自己养马,聘请马工、教练、兽医,自己找赞助商也就顺理成章。千万不要以为马术贵而游泳便宜,培养一个宁泽涛,绝对不是买条游泳裤放一池子水那么简单。一个普通的个人职业游泳运动员,在美国菲尔普斯游泳俱乐部进行专业训练并参加一些商业比赛的年均费用已经超过10万美元,那么我们举国之力培养奥运选手,教练、领队、队医、营养师、队员组成的庞大团队辗转美国、澳大利亚各种集训的费用巨大,何止百万。作为纳税人,看到运动员因为商业利益影响比赛成绩时,我们不应该感到气愤么,我们不应该感到自己的钱被糟践了么?

这个新晋国民老公帅的名副其实。
离职业化越近就离利益越近,离利益越近就越溃不成军,中国男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职篮成功运作的这些年,男篮的职业明星们(其实他们也是举国体制培养出来转成职业运动员的,和美职篮的运动员完全不同)个个身价百万、千万。随着身价的飙升,团队合作减少了,硬朗作风减少了,怕受伤动作不敢做了,怕承担责任有机会不敢出手了,因为这些明星们习惯了躲在中职篮这个温暖的港湾,看着外援们奋力厮杀,也看来了奥运会上的五场溃败。
中国的体育经济是个方兴未艾的巨大市场,运动员培养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介入势必造成体育成绩的阵痛。举国体制培养出的运动员,享受着无偿的成长环境,享受着与成绩不相符合的身价,如果他们再享受着媒体舆论的宽松和民众无底线的厚爱,那么中国体育成绩面临的就不是阵痛而是长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