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抗震救灾经验与启示:一次重震 一场大考 一份答卷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晓华 罗布次仁 边巴次仁 拉巴次仁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9-05 15:44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以后又发生三次7级以上强余震,波及西藏19个县,30余万人受灾,4.1万户房屋受损。西藏遭受了80年来最大的地震灾害。

一场重灾,一次大考!在危急关头,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不惧艰险的坚守付出,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迅速有力的抗震救灾,不仅为受灾群众撑起了一片天,也给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地震已经过去四个多月的时间,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果断决策,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科学安置,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4·25”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第一时间作出部署,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Ⅱ级响应,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政令迅速成为干部的行动。有关部门和灾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时落实,全力组织抢险救援,采取拉网式排查,连夜动员转移重灾区身处险境的2.9万名群众。

在樟木镇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山体移动、整体滑坡迹象明显的情况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全力抢修“生命通道”,连夜组织动员全员转移。4月29日的10个小时内安全转移近6000名被困人员,避免了在三次7级以上的余震中发生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西藏抗震救灾工作连续做出重要指示,西藏自治区党委立即传达学习,贯彻落实,极大地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陈全国、洛桑江村等自治区主要领导深入灾区一线,实地查看灾情、安抚灾区群众、靠前指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与灾区一线县委书记、边防官兵、乡镇干部保持电话直通。

边境地区群众居住分散,灾区安全排查从镇到村、由户到放牧在外的每一个人,短短数日,西藏安全转移群众6.4万人。第一时间利用成都军区陆航部队首批3架直升机,将279名被困在尼泊尔境内的三峡集团援尼项目员工和174名吉隆口岸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到吉隆县吉隆镇安置点。

此次地震重灾区为中尼边境地区,重灾区道路、通讯、电力大面积中断。地震发生后,西藏第一时间协调动用一切必要资源,以成熟救援流程、高效的协同,紧急投入救援。地震发生之后的一个月内,西藏投入救援力量近84.3万人次,车辆机械21068台次。

驻地人民解放军、边防消防部队和公安民警,在地震发生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增援部队随即从西藏各地涌向地震灾区;武警交通部队和当地交通部门连续奋战,抢通通往地震重灾区的道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通讯保障人员紧张作业,恢复受损通信线路;13支医疗队深入灾区巡诊诊治伤病群众近2万人次;西藏电力、中国石油等企业亦派出多支救援分队确保电力、能源供应;国土、地震、气象等部门加强监测,做好预警。

地震发生后,西藏在重灾区设立3019处安置点,近6.4万余名转移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实现“有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伤病能医”的目标后,西藏还以开展民意调查、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灾区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目前,占地1000余亩的日喀则安置区有1243顶帐篷,樟木镇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帮助群众更快恢复生产生活,日喀则市政府创建了樟木商城,目前有90家商户入驻;此外,目前安置点有140多个帐篷教室,面向从幼儿园孩童到小学6年级学生。

今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别玛央金常去帐篷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在那里跟来自不同学校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和玩耍,特别有意思。”她开心地说,“这里也特别像自己的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