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学历士兵来了,“傲慢与偏见”的背后是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许必成 王雪振 张硕田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2 03:15

2、是花瓶,还是螺丝

将目光投向苏爱国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士兵群体主要以90后为主,他们长期生活在富足安宁的环境中,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宠儿,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强烈,理想和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总体来讲是一种进步。现在战争样式迅即多变,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像苏爱国这样有活力和特点的人,或许才是应对未来战争的中坚力量。”苏爱国所在团的领导如是说。

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曾经有过“硕士师长,博士军长”的设想。如今像苏爱国这样的研究生士兵都来了,我们究竟该怎样应对呢?

这种幸福的烦恼,是部队迅速发展变化的反应,需要实打实去思考解决。

外军曾有这样一个观点:要想招募少数高素质的优秀士兵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把数以万计的士兵整体换代,因为这涉及到重新认识士兵的价值问题。

苏爱国刚刚下连,宣传股就找上门了:团政工网缺人维护,想找个高学历的战士帮帮忙。私底下,也有人告诉他:在机关待着轻松,也能人尽其才。

面对这样一个“好事儿”,苏爱国却不乐意:“我来当兵就是要锻炼自己,离开了连队还咋锻炼啊?”

采访苏爱国所在某师的大学生士兵,记者知道,苏爱国面临的“机遇”,许多人都碰到过。在不少人甚至一些大学生士兵眼里,大学生士兵放在基层连队就是浪费,应该更多地放在能够发挥他们学历优势的岗位,才能尽快崭露头角。

然而,在该师政治工作部主任李华看来,这种思想忽略了大学生士兵的本原身份:普通一兵!

“对于高学历士兵,我们不能总用小能人、特长兵来看待,有一个苏爱国,我们可以让他去办网络。那么有一百个、一千个苏爱国怎么办,都去办网络吗?如何让高学历士兵的既有之长变成军队战斗力之长,时代需要我们对‘人尽其才’写下新的注解和实践。”

由此,在对大学生士兵的培养使用上,应一一厘清“拔苗助长”“忽视兵之身份”“重表面轻里子”等误区,按照精武精兵的要求培养,让他们成为战斗力链条上能够无缝嵌入的“螺丝”,而非急功近利地造就“花瓶”。

3、把“战士”当做一个学位来攻读

1992年,大学生当兵还是一件极其稀罕的事儿。

这一年,刚刚大学毕业,已经在临沂教育学院组织人事处的公举东应征入伍。接兵干部对他坦言:虽然你是大学生,到部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你要想好了。公举东回答说:我现在就想好了,去!

来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公举东当好普通一兵,体能、胆魄、技能和气质得到全方位锻炼,并因过硬的事迹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后来,他还以大学生士兵的身份,受到当时军委首长的亲切接见。

苏爱国的大哥苏爱军,和公举东是同年兵。苏爱国困惑时,苏爱军还特意给他讲过公举东的故事,让苏爱国若有所思。

“硕士、博士,首先是一名战士。”苏爱国所在团政委周该成认为,既然来到军营,这些高学历士兵与其他人并没有本质不同,没有军人的样子、军人的本领,又何谈为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张成龙是2011年来这里当兵的。已经提干的他语气沉稳:“既然来了军营,军人就是我们的第一身份,把‘战士’当做一个学位来攻读,才能赢得更多的人生选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