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为了这片净土

来源:新华社作者:毛磊 高敬 陈凯 等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7-10-20 09:19

希望乐土——从自觉意识到制度保障,可可西里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一扇生动窗口

曲麻莱县多秀村,地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域。

藏羚羊、藏野驴时不时光顾,草原狼、棕熊等食肉野生动物也常常出没,不少牲畜死于它们口中。

“牛羊吃草,狼吃牛羊,这是自然规律。这里是牧民和牲畜的家,也是野生动物的家,我们共享着一片草原。”牧民江巴才成说。

在可可西里周边的牧民心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正在生根、发芽。

人们领悟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件事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多秀村村民青次扎西去年成为政府聘用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每周一,他都要骑摩托车沿着村里到可可西里的道路进行生态巡护,早晨出发,晚上回来,往返近300公里。

记者在109国道遇到正在巡护的青次扎西时,他的摩托车后座上载着一个已装满垃圾的编织袋,旁边放着一个破旧的小书包。

青次扎西打开书包,里面有几块糌粑、一杯茯茶,还有一个记满了藏文的日记本。

“上面写着每次巡护的发现,如路边的垃圾是多了还是少了,草原上的招鹰架等生态基础设施是否完好,有没有发现生态违法行为等。”青次扎西说。

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记完了5本日记本,用坏了16个编织袋。

36岁的青次扎西原本是一位牧民。迎着朝阳将牛羊赶至沾满新鲜露珠的草场,曾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刻。但好景不长,由于盗采分子涌入、牧民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可可西里的草场被严重破坏,湖水也遭到污染,越来越多牛羊无草可吃、无水可饮。

放下牧鞭、保护草原,是青次扎西从那时起就萌生的念头。如今,像青次扎西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在可可西里、在三江源地区越来越多。他们停止放牧或减少牲畜数量,领起了政府发放的工资,家里收入有一定保障的同时,草原生态也得到保护。

“第一次来可可西里时,看到沿着路边徒步捡拾垃圾的牧民,内心很震撼。”游客牛浩说,这里是足以让每个外来人都心生触动的生态教育课堂。

布周说,越来越多的游客也选择紧紧攥住手中的垃圾袋,不愿辜负眼前的美景。

穿越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分布着8座绿色驿站,大部分骑行、自驾的游客自觉来此丢弃垃圾,不少人还主动在驿站当起了志愿者。

来自北京的生态志愿者冯启芳说:“很多人发自内心地热爱可可西里,愿意为这里做一点自己微小的贡献。”

聚流成川。各方力量汇集在可可西里,共建、共享、共同守护这片美丽荒野。他们身体力行,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付诸实践。

申遗成功后,可可西里获得新的机遇,她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生态理念和绿色形象。

知名度更大了,可可西里生态被破坏的风险是不是更高?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可可西里能安享其成。”布周说,世界遗产地每年都要接受动态考核,必须在机制、科研、管理等方面达到极严格的世界标准,始终完好保存自然风貌。

巡山队员们坐进课堂、捧起书本,开始学习野生动植物分类、生态本底调查等基础知识。“未来,我们既要当好可可西里的守护者,也要做好当地的生态观察员和宣讲员。”龙周才加说。

“在不断理顺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可可西里还将努力强化区内的科研支撑。”李晓南说,目前,中科院、清华大学及青海省政府正筹划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有望为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自然保护地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

今年,可可西里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系统也进入筹建阶段,未来所有卫星和野外调查数据将在这里汇总,向相关研究机构开放。

李晓南说,“拿拳头保护生态”的模式将成为历史,当地将在生态教育、生态科研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

“我们正努力将可可西里打造成展示美丽中国的窗口。”他说。

从这个窗口,人们将看到什么?

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共同家园,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前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崭新篇章。(记者毛磊、高敬、陈凯、张涛、李琳海、李亚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