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科普:微创治疗肝癌的介入方法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赵杨责任编辑:柴潇
2016-08-26 08:59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6大恶性肿瘤和第3大癌性死亡病因,每年全球约有65万患者死于HCC,其中亚洲国家的患者占75%~80%,中国HCC患者数占全球患者总数的55%。由于HCC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能够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不到20%。而且,HCC恶性程度高,患者常常合并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早期又易于播散和转移,手术后复发率较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HCC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近30年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代表的介入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它不仅改善了许多中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早期HCC的疗效亦达到了与外科切除相媲美的程度。目前已涌现出多种针对肝癌的介入微创治疗技术,在肝癌的诊治当中,可以采用1~3种介入技术,使中晚期肝癌得到良好控制。

肝癌的综合介入微创治疗技术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射频、微波)、氩氦冷冻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125碘粒子)、经皮血管内药盒植入术等。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利用碘油或药物缓释微球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和新生血管达到使肿瘤缺血缺氧坏死的目的,同时将化疗药带到肿瘤局部而起到缓慢释放、长期杀伤瘤细胞的作用。

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射频、微波)

通过不同的原理在肿瘤局部产生热效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60~100℃的局部高温,使肿瘤产生凝固坏死。术后患者的皮肤穿刺处只需贴一块创可贴,患者在接受治疗后2~6小时即可自由活动。

氩氦冷冻治疗

氩氦刀冷冻治疗的原理是利用氩气造成骤然下降的超低温(-140℃)环境,使细胞内外和微小血管内迅速形成冰晶、细胞脱水,氦气快速复温(20~40℃)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主要应用于肿瘤直径<5 cm、病灶数不超过3个的患者。

放射性粒子植入(125碘粒子)

其中125碘粒子植入被作为肝癌内放射治疗的主要手段,其在组织局部的剂量最高、近粒源处的剂量较高、周围组织剂量陡降等放射物理学特性,有效地提高了射线局部与正常组织剂量分配,因此可以用于对肿瘤进行精确、持续的内放射治疗。

经皮血管内药盒植入术

包括经皮动脉导管药盒植入和经皮肝门静脉导管药盒植入,可以看作是持续性灌注化疗的一种形式。其优点在于既可以连续短间隔给药,又避免了反复行肝动脉化疗术带来的副损伤。

综上所述,随着新的材料、影像技术、生物技术、治疗理念以及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出现,使HCC介入治疗的整体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综合介入治疗观念的深入,以及更多新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的证实,使得综合介入治疗在HCC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基于对HCC整体治疗观念认知的提高,使得在消灭肿瘤的同时,更加注重围手术期保护肝肾功能、改变肿瘤微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和最优化的治疗方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HCC的介入微创治疗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