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为自己看病的解放军叔叔来了,这群不幸患有“虫癌”的孩子开心极了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志国 李保军 洪建国责任编辑:柴潇
2017-11-17 09:19

三〇二医院叶宏志政委等领导为包虫病康复患者送行(陈爱平摄)

无论山再高、路再远,都挡不住人民军医服务藏胞的脚步——军民鱼水情,把大爱送到藏胞家门口

在美丽的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绵延万里穿藏而过,浇灌着一望无垠的高原,远处可以看到终年不化的雪山,近处有很多牦牛在牧场悠然地吃草,蓝天白云映照下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画卷。

然而,多年来在藏区草原上却有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它就是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350个县,受威胁人口约5000万,高原地区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2%,局部高达12%以上。其中泡型包虫病,如不及时治疗,10年病死率达90%以上。在我国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区发病率较高。包虫可在人体存活很多年,有的虫囊有足球大小,有“虫癌”之称。由于治疗费用高昂,当地很多百姓因包虫病致贫返贫。

人民生命高于天,为让藏区包虫病患者早日解除病痛,过上幸福的生活。2015年11月,为积极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藏区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倡议,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率先投入到藏区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中。

冬日的青藏高原,天寒地冻,空气稀薄。该院刘振文、朱震宇、田江克等肝胆、超声专家辗转来到西藏日喀则萨嘎县、青海省玉树称多县,这里海拔多在四五千米,空气中氧气稀少,大家有种飘忽的感觉,头重脚轻,像踩着棉花,由此他们学到了“三慢”,“上下车要慢、走路要慢、吃饭要慢”,在萨嘎县他们住进了没有暖气、没有热水、没有电的所谓“三星”宾馆,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等高原反应,10天筛查潜在包虫病患者600多人,确诊232例。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去年夏天,刚给来自藏区的第46例包虫病患者做完手术的肝胆外科二中心主任刘振文,又接到入藏区筛查包虫病患者通知,他弯着腰略显疲惫,但为早日减轻藏胞的病痛,他欣然受命再次出征。

这次医疗队筛查点定在日喀则市萨嘎县。医疗队员们从拉萨坐了3个小时火车赶到日喀则市,又从日喀则市坐6个小时的汽车赶到海拔4000多米的萨嘎县城。这里氧气含量只相当于内地的50%,严重的高原反应让队员们头晕目眩、彻夜难眠。

见到为自己看病的解放军叔叔来了,孩子开心极了(陈爱平摄)

第二天一大早,医疗队派出3名军医赶往90公里外的拉藏乡民主村巡诊。见到给他做手术的北京军医来了,6岁的包虫病康复患者扎西达吉和他的爸妈赶紧迎了上来,小扎西一头扎进刘振文主任的怀中,竟高兴地唱起藏族歌谣来,表达对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刘振文主任仔细查看了扎西的身体后,说他恢复得非常好。扎西的爸爸显得很激动,“你们大老远来看扎西,真是我们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啊!”

听说军医回访的消息,包虫病康复患者多吉、次仁玉珍和他们的亲人从久噶村追到溪果村,为的就是见一见他们的救命恩人。当3位军医一走进村口时,多吉见到自己的救命恩人,眼中噙满了泪花,“三○二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命就是你们给的!”次仁玉珍将洁白的哈达一一敬献给自己的救命恩人,她的母亲紧紧地握着刘振文的手,激动地落下了眼泪,嘴里一个劲地说着“金珠玛米,扎西德勒!”

视藏区包虫病患者为亲人,3位军医身上无不体现着“军民鱼水情,藏汉一家亲”的情愫。

下午1点,3位军医突然接到雄如乡卫生院的求助电话,“曲珍又住院了,你们快来看看吧”。事不宜迟,3位军医立马赶往30公里外的雄如乡卫生院。“哪里不舒服?”“我这里痛”。朱震宇见曲珍指的地方并不是包虫病手术刀口,便仔细询问曲珍的病情,3位军医最终确诊她是肠道发炎引起的病痛,并为乡卫生院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告别曲珍,他们一路颠簸来到20公里外的布扎村。一下车,3位军医就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感动了,当地村民听说北京三○二医院的军医来为他们查体义诊,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自发跳起了隆重的“甲谐”舞蹈,这是当年庆祝文成公主进藏时所跳的舞蹈,村民们以此来欢迎他们最尊贵的客人。

筛查工作在村委会进行,村民们自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田江克紧盯着超声仪,认真地为每一位村民筛查,朱震宇则在一旁认真核查,逐一登记造册。等到为第39名村民筛查完后,已是晚上20时30分。3位军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36位村民没有感染包虫病,两位已做过手术的石曲次塔、米玛参决术后恢复都很好,查出的一例包虫病患者也将被送到北京三○二医院接受治疗。

山再高,也挡不住军医救治藏区包虫病患者的脚步;路再远,也抵不住军医救治藏区包虫病患者的真情。

2016年7月10日,朱震宇、田江克、董景辉、臧红4名专家来到海拔4380米的昂仁县,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们头晕目眩。但是患者痛苦的表情和渴望的眼神,让专家们顾不上片刻的休整。

34岁的吉珍早前被查出有包虫病,但她的孩子处于哺乳期,她担心手术会影响孩子吃奶就一直没进行手术。臧红主任了解情况后耐心给她讲解决的办法,并确定让吉珍去北京进行治疗,这让吉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窝列村,田江克紧盯着超声仪,认真地为每一位牧民筛查;董景辉则在一旁认真核查,逐一登记造册。

47岁的石琼玉珍,两年前得知自己得了包虫病,但由于经济问题一直没有治疗,现在她体内的包虫囊已经压迫到了肝门血管和胆管,再不及时手术将殃及生命。4位军医专门来到玉珍家中,把大豆油和大米等慰问品和500元慰问金送到玉珍和丈夫顿巴手中。顿巴双手捧着朱震宇递来的慰问金,嘴里不停地说:“金珠玛米,扎西德勒!”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4位专家还答应近期为玉珍手术。

医者仁心。由于当地村庄过于分散,最远的村庄距离县城有300多公里,晚上20时30分,4位专家又驱车来到亚宁村,等为60多名村民筛查完,已是晚上21时。伴着夜色,4位专家躺在车上疲惫地睡着了。

氧再缺,不缺军医救治藏区包虫病患者的精神;雨再大,阻不断军医救治藏区包虫病患者的心情。

从拉萨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向南,6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措美县。“军医来筛查包虫病了”。2016年8月31日,这个喜讯迅速传遍措美县哲古镇,哲古草原的牧民们纷纷来到镇卫生院,在前来筛查的包虫病疑似患者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王洪波和田江克两位专家的注意。

31岁的旦增玉珍有个女儿叫彭琼,今年11岁,是一名六年级学生。她们是哲古镇哲古村人。旦增玉珍的家里养了70头羊,10多头牦牛,经济条件虽不算富裕,但生活还算幸福。然而八年前,旦增玉珍在当地医院包虫病筛查中查出体内有包虫,由于当时包虫囊较小对她影响不大,因此一直没有手术。然而随着包虫囊逐渐长大,包虫病的疼痛已经影响到了她的生活,2011年,就在她准备手术的时候,她的女儿彭琼在学校组织的包虫病筛查中也查出了包虫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下可愁坏了旦增玉珍一家。

“是藏区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帮了我们一家,是三○二医院的医生们救了我们一家。”在当天的筛查中,母女俩被确定为救助对象。

9月3日,旦增玉珍母女的主刀医生——三○二医院肝胆外科二中心刘振文赶赴西藏。为准确掌握这对母女的病情,刘振文主任不顾舟车劳顿和高寒缺氧,带着为小彭琼精心准备的新书包和学习用品,来到海拔4600米的哲古镇旦增玉珍的家中。经过详细询问病情和复查,刘振文主任决定这两天将母女俩带到拉萨进行手术,听到这个消息母女俩开心极了。

三〇二医院医务人员赴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小学为学生们讲授包虫病科普知识-(刘娟摄)

为了藏区人民的健康,医务人员蛮拼的!2017年7月7日至15日,医院派出专家医疗队兵分两路,分赴西藏林芝、那曲地区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那曲地区尼玛县医院进行技术传帮带,为两地百姓进行义诊看病、包虫病检查,把医者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广大藏区患者的心坎里。

在林芝,三○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牟劲松、超声科副主任周艳贤,一到江达镇结底岗村就投入到紧张的筛查工作中,直到下午1点才完成任务,共筛查了24名患者,其中包括1名疑似包虫病患者。之后,他们才匆匆吃了口饭,又向着下一个筛查点进发。

在那曲,来自肝胆外科、放射科、超声科、肝衰竭等科室的11名专家在那曲地区开展了首次全民普查包虫病工作。队员们来到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尼玛县,连续工作7天,为近6000人进行了普查,确诊患者140余例,这也是三○二医院迄今完成数量最多的一次藏区包虫病检查。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三○二医院政委叶宏志说:“我们三○二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习主席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决策,坚持把‘健康扶贫’作为贯彻‘精准扶贫’战略、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抓手,集中优势学科力量、聚焦包虫病方向用力,自2015年11月以来,先后派出6批次、52名专家,赴西藏、青海省等青藏高原腹地,开展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防治知识宣讲、疑似患者的筛查和确诊患者的分级治疗,共筛查藏族群众7100多人次,确诊460例。在健康扶贫藏区贫困家族包虫病患者的同时,宣扬了党的民族政策,巩固了民族团结和军民鱼水情,促进了藏区社会稳定,赢得了藏族群众的赞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